主页 > 易武茶区 > 易武:普洱茶历史的转折点
2023年04月18日

易武:普洱茶历史的转折点

 提到普洱茶,易武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清道光年间,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 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 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因此,易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普洱茶史的一个转折点。
《滇海虞衡志》中曾谈到,“普洱六大茶山,相距不远,以易武为中心集散。”产量最大的易武茶山,在清朝光绪年间,是江北六大茶山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六大茶山”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集散地。一时间,各种商号、茶庄、店铺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商业繁盛,马帮络绎不绝”就是对那一时期易武的写照。而易武也因为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云南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在易武最为繁华的年代,一队队的马帮沿着青石铺就的古道踏着夕阳而来,带来了遥远他乡的布匹、铁器和传说,而在清展的鸡鸣声中,运走了他乡翘首以盼的普洱茶和发财的梦想。那些从易武古镇延伸出去的一条条古道,很多年了,仿佛还在传来大队马帮踏道而来踏道而去的声音。在易武所存留下来的永安桥“碑记”上,透过岁月的沧桑,我们还能感受到易武昔日的辉煌。
“云南迄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桥碑上的记载,以及散落在易武茶山的浮雕、石碑、匾牌、古茶庄遗址,诉说看的是一个茶叶王国繁盛的篇章。的确,那个时候的易武茶区,山山有茶园,由于茶业的发展,易武茶山从六大茶山中脱领而出,声名远播。那些渴望一朝致富的梦想家和淘金人从全国各地赶来,云集到这里,导致易武的常住人口多达十万余人。在易武中心小学旁,如今我们还能看到一座寺庙样的建筑——易武大庙,也就是过去的石屏会馆。易武大庙建于清乾隆中后期,距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庙由大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组成,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孔明、关帝及茶圣陆羽。与淇南许多受小乘佛教影响的南方寺庙不太一样,易武大庙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相当重,站在殿外的廊上,可以看见完整的梁柱和一些挑头,这些殿掩和挑头,基本上都是铸空的木雕,看上去线条流畅、玲珑别透。尤其是大殿侧面的单枪歇山项山墙,青砖砌拱,层次丰富,在西双版纳一带十分罕见。易武当年的兴旺,甚至浓缩在了一块“瑞贡天朝”的木匾上。这块木匾现存于易武老街车顺号后人家里。据说,因为当年车顺号祖上向清朝皇帝敬献贡茶,皇上喝着那喷香的普洱茶,不禁心怀感动,于是特踢“瑞贡天朝”四个字并制成匾额以嘉奖。这不是一块简单的木匾,而是作为清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京城与云南极边之地相连的见证。易武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傣族地名,它不仅是古六大茶山茶叶的加工集散地,同时也是生产优质大叶种茶的地方。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中,易武是劫腊县北部的一个乡,距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有110 公里。
它沁与思茅江城接壤,南接埃区、动伴,西接动仑象明,东邻老挝,地势为东面和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海拔差异大,使易武乡的气候呈现明显的立体特征,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使之具有温暖型和较温暖型两种气候特点。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日照时数为 1600—2200时,年降雨量为 900 — 1 600 毫米,年平均气温常保持在 17﹒7℃ ,年活动积温 600 ℃ 以上,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另外,易武茶区土攘是在热带亚热带雨林成土条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毋岩上风化发育而成的,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墩、黄土、紫土,土质呈微酸性反应, PH 值在 4 . 5—6 . 5 之间,具有土墩养分积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机质腐殖质富余,有机质含童达 4 . 5 %以上,腐殖质厚达 5 厘米以上,而且土墩的透气性好,水分含童中上,在湿热作用下,能提供给茶树生长充分的养分,使易武茶区的茶树根深叶茂。另外,易武茶区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较好,茶区内生长着诸如椿树、香樟树,榕树等高大乔木,它们与古老的茶树一起,构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高10.5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历史上,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清雍正七年 (1 729年),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孑L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遭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 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六大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昔洱茶,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笠了“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梢贫易,而雍正九年(公元 17 契年),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易武茶区(易武、受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 666 “斤,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
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当年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封开去,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莫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动腊—老挝的动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式—昆明—昭通—宜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