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凤”牌茶叶包装的发展
2023年04月18日

“凤”牌茶叶包装的发展

 世易时移,时代变迁,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更迭变换,“凤”牌茶叶包装也不例外,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在发展、在变化。
常言道:“人靠衣装马靠鞍”,人穿上合适的衣服会显得更加精神焕发,马配上精美的鞍鞯会显得更加骏美,“凤”牌茶叶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演变,包装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为产品赋予了美观和安全。建厂时,顺宁(今凤庆)仅有“花篮”包装,搭配以棕匹、笋叶;解放后用木箱盛装;六十年代改用胶合板;七十年代麻袋内衬塑料袋、塑料编织袋;八十年代,开始推行小包装;到现在,包装琳琅满目、多种多样。
仅有“花篮”包装
《凤庆茶厂志》和《凤庆茶叶志》中皆有记载,建厂前,顺宁(今凤庆)仅有晒青毛茶的“花篮”包装,以底宽35厘米,长高60×50厘米左右的大孔篾篮,内衬笋叶。
凤庆地处云南边陲,旧时称“顺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只产晒青毛茶,往来的马帮把晒青毛茶远销藏区等地,因品质较佳而得到广泛认可。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交通极为不便,民国以前,凤庆县内货物运输、行人往来全靠古驿道、筏渡,运输以骡马牛驮运、人挑人背。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各茶叶产区相继沦陷,为了寻找新的茶叶生产基地,为战争中的国家换取宝贵的战略物资,冯绍裘先生受中茶公司的委派,来到云南寻找新的茶叶产区。10月中旬,冯绍裘一行由昆明乘汽车3天到达下关,经下关跋山涉水十余天,到达顺宁。认为顺宁内销之晒青茶的原料,其品质完全可以改制为外销红茶。
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随县名改为“云南省凤庆茶厂”,1996年整体改制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当年建厂当年出成品,当时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物资匮乏,产品包装物料十分奇缺,因地制宜,也只以棕匹、笋叶、竹篓为主。首批500担滇红茶只用竹篮笋叶简易包装运出,运抵香港后再改成出口茶木箱包装销往英国伦敦。
竹篮笋叶简易包装,采用竹篮内衬以笋叶,使用前需将笋叶回潮软化,并将其附着在叶片上的黑毛清抹干净,把叶片摊开,反着卷过来,再用重物把它压平。使用时,把笋叶铺垫在竹篮的内壁,折成直角沿着竹篮四周铺垫在底部,再用压平了的笋叶铺压在先前的笋叶上,这是一个技术活,熟练才能生巧,不能过度重叠,又要保证不能漏缝。接着铺就第二层、第三层,笋叶铺就时用竹条临时固定,将称好的茶倒入栏内再取出竹条,将长出竹篮的的笋叶向内折拢,并盖上笋叶封口,再用竹篮盖子压住,最后用竹篾捆绑紧固,至此完成包装。
此种包装原始、简单,但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又能通风散热,茶叶在运输路途中会因通气而继续发酵,有利于茶叶品质转化,故盛装晒青毛茶最佳。
1939年滇红茶在出口时,包装方式与晒青毛茶有所差异,为使茶叶紧实不碎,会先用清水喷洒潮湿,包装时用棍棒紧塞包紧后,再用竹棍穿竹篮3-5孔,以利于水分蒸发。
1939年建厂后,顺宁实验茶厂欲改用箱罐包装,但是苦于无现货及材料,仅在原有包装上加以改进,在笋叶内再加一层厚牛皮纸,以免精茶从笋叶缝中撒出,防止雨水浸入。
1940年,顺宁实验茶厂请云南省中茶公司总办事处与上海茶叶分公司购三夹板茶箱3000只,绕仰光、腊戌、保山,抵达顺宁,后又因交通阻塞而终止。
用木箱盛装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包装开始用木箱盛装。
凤庆当地的水冬瓜树(桤木树)因节疤少、无气味、虫不蛀,是包装箱板材的最佳选择。当时所需木材,购自农民,由工人刨制。
木箱有两种规格,用水冬瓜树木板制成板厚1厘米,长、宽、高(内径)60厘米规格的木箱盛装条茶,43×43×46厘米盛装碎茶。箱板两面平滑,用胶粘合,六面用竹钉拼接(后改为铁卡钉)。先是在木箱内衬装锌皮焊制的密封罐装,后改为以牛皮纸内夹铝箔纸袋装,继之又改为牛皮纸内夹铝箔订入箱框装。木箱外六面用牛皮纸裱糊后,再选择其中相对的两面加裱一层有产品标志的红色大面纸,面纸上标明厂家代号、生产日期、产品级别、批次等标识,裱糊完成后,再加刷一层桐油防水。外层先后用过棕匹、麻布、广席、草席缝制成套壳包装,再用铁皮条作“十”字加固。增加防水性能,同时防止运输途中因道路崎岖而损坏,使包装对茶叶的保护做到万无失,但包装成本及运输费用太高。
当时,滇红茶原箱出口销往前苏联,出口量急剧增加。。1954年,凤庆茶厂原有木工50人,但因木板规格不一,厚度较大,手工操作,日产茶箱仅30只左右,未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当时农村木工多忙于参加公路桥梁建设和防旱抗旱工作,当年勉强凑集农村木工30人,基建队又支援部分技工,制箱队伍得以充实。
为彻底解决包装用材问题,1954冬年,凤庆茶厂组织起一支伐木队伍,上山伐木解板,至次年春,连续三个月,生产枋、板数千丈,保证了当年包装用木枋薄板的供给。从此,一年一度,冬春季节均上山伐木,每年上阵达200余人,最高年产枋板3.3万余丈,采伐、加工、运输,全用人力。1957年,云保公路通车,运输问题得以逐步解决。1962年,我国自产和进口胶合板能大量保证供给,年一度的伐木工作才告停。胶合板戗制成内径为46×46×46厘米的夹板箱盛装,取代木板箱。
“大包装”到 “小包装”
七十年代以来,塑料业、造纸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茶叶大包装则以麻袋内衬塑料袋、塑料编织袋内衬塑料袋、五层瓦楞纸板箱内衬塑料袋。外包麻袋规格为:高、宽107×74厘米,内衬塑料袋为110×78厘米,编织袋盛装2号以下红碎茶,规格为高、宽107×74厘米,内衬塑料袋同麻袋;夹板箱和五层瓦楞纸板箱盛装工夫红茶或红碎茶1号,规格为40×40×60厘米和57.5×38.5×38.5厘米等,内衬塑料袋为80×40×40厘米,再用编织袋对箱体进行“井”字型捆扎。
内销散装大包装,以国产纸板箱包装,与外销包装同一规格为60×40×40厘米,内衬塑料袋规格为80×40×40厘米。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凤庆茶厂生产的无论什么等级的品质茶叶一直沿用“中茶”牌商标。直到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滇红茶外销转内销,凤庆茶厂创新经营机制,注册商标并开发小包装新产品,1984年申请注册商标,1985年2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使用,滇红茶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品牌——“凤”牌。从此,“凤”牌红茶在国内外市场逐渐被大家认识,几乎成了“滇红茶”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