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去过易武的茶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街上的广告招牌上,有的字被涂抹掉了,有的少了些偏旁部首,这些名字是桐箐河、一扇磨、冷水河、百花潭等有名的小微产区,
于此同时,曾经的“国有林”字眼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森林”、”秘境“等新概念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易武茶如今处境尴尬的局面——国有林。
国有林,本意指山林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森林,而在普洱茶行业,“国有林普洱茶”通常指自然保护区内的茶叶,是市场为了充分展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茶叶品质,而包装出的一个营销概念。
国有林普洱茶的概念始于自然保护区,2014年,地跨勐腊县易武镇、瑶区乡和勐伴镇三个乡镇,涉及7个村委会,34个自然村,面积超过33000公顷的“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在名山古树风潮下,生态优越,口感极好的“易武国有林普洱茶”概念也逐渐兴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这篇专题要介绍的——“薄荷塘”与“铜箐河”。
产量稀少的薄荷塘
薄荷塘,是位于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帕扎河瑶寨的一小块茶地,这里地处自然保护区内,周围并没有寨子,而是被原始森林包围,四处都是参天大树。
在过去,这里一直被归于曼撒古茶山,易武小微产区兴起后,因为位于弯弓茶地的东北方向,薄荷塘多以弯弓茶的身份售卖,而到了今天,由于小树茶在上方,古茶树主要在下方,薄荷塘又分出了上茶地和下茶地。
此前,薄荷塘是一片长着薄荷,人迹罕至的无主之地,几十年前,瑶寨里一个叫老周的茶农发现这里有古茶树,又在周围补种了一些小茶树,并种起了草果,于是这里又叫“草果地”,后来弯弓茶兴起,老周开始从这里采茶售卖,由于品质过硬,市场很快就知道了这片茶地,并称这里为“薄荷塘”,老周去世后,这里由他的儿女们继承和管理。
薄荷塘的古茶树数量稀少,有33棵或32棵,以及50棵两种说法,其实这是因为在2016年以前,茶主人给这里的古树茶挂过编号,不过挂到了33棵后就没再挂了,导致很多人就认为这里只有33棵古树,后来又死了一棵,于是又有了32棵古茶树的说法。
2016年时,市场火热的薄荷塘又重新挂了一次编号,这次则挂到了49号,这些树干围径粗壮的古茶树,亦或是树干高耸的高杆茶树,被命名为一类古茶树,其余的都是都是薄荷塘的二类茶树,基本都为小树茶,价格依然高昂。
雨林深处的铜箐河
由于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通往薄荷塘的路已然十分难走,而与之相比,“铜箐河”这处生长在热带雨林深处,以高杆古树出名的原始秘境,更是以采茶难度大,路线危险遥远而闻名茶圈。
铜箐河,本是围绕在中山寨周边的三条河中的一条,如今被拿来指代这片雨林中的茶叶,这块茶地由新山村委会管辖,在中山上寨和中山中寨两个自然村中间,生态环境优越,人为活动较少。
对于玩家茶客来说,想去铜箐河,一定要有本地向导探路,且需要先穿戴好雨林徒步越野装备,最起码也要换双防滑的越野鞋。一路上,需要先沿青苔遍布、湿滑冰冷的河道逆流而上,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受伤,又有低矮灌木,杂乱野草阻挡,而且一半水路,一半旱路,脚刚走热了就需要趟河,从河里出来又要穿着湿鞋爬山,身体不好的人很容易吃不消。
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后,才能抵达此行的地标“铜箐河瀑布”,落差目测只有3米左右,不算高,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玉带般美丽,走过这里,还需要再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采茶人休息的工棚。
在工棚短暂歇息后,继续涉水、爬陡坡近一个小时,才算到了铜箐河的核心区,在这里才能近距离感受高杆古树的震撼:陡峭的坡地上,高耸笔直的树干如旗杆般拔地而起,直到顶端才生长出伞状的枝叶,最高的一批茶树,树高至少在15米以上。
薄荷塘和铜箐河的爆火,主要得益于这里的茶树树龄与茶叶品质,在有着“绿色沙漠”的雨林环境中,茶树只是无数树木中的一种,零星散布在密集的雨林植被当中,需要与四周的高大乔木抢夺光照,因此不会在没有阳光的低矮处形成枝丫,而是拼命往高长。
多年后,这些地区就形成了像电线杆一样的古茶树。由于古茶树枝权较少,树干笔直高大,大部分都是5 ~ 8米的老树,其中最高的已经超过12米,市场称其为“高杆茶”,这也是易武茶区难得一见的古茶树。
茶山玩家常说“离开茶山,不谈薄荷塘“,这也是顶级茶地处境的一个缩影,薄荷塘和铜箐河的古树茶每年的春茶产量都不过数百公斤上下,基本都在圈子内部消化,而市场上所谓的的“薄荷塘古树”、“薄荷塘高杆”等等,动不动就是几十件的品种,这些茶是真是假,是否纯料,茶友们心里一定都有杆秤,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
小微产区的古树茶如此,小树茶的价格与产量也不遑多让,这就让一些茶友无法理解了,其实相比于长在寨子周围的古树茶,这些处于保护区的小茶树生态环境更好,野韵更足,综合品质也算不错,毕竟薄荷塘大火时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如果不是品质过硬,追求极致风味的玩家也不会为这些小树茶买单。
毁林种茶的导火线
物以稀为贵,本是一种普遍的商业法则,并不悖常理,小微产区茶为茶农创收,助力产区致富,也算美事一件。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利益的驱动下,长在易武保护区的国有林普洱茶,成为了毁林种茶的导火线。
建国以后,国家为了保护林木而提出了国有林的概念,而此时茶树早就已经在林子里生长了数百年,后来狩猎被禁止后,茶叶更是边地少数民族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当时对“ 国有林”的管控比较松,政府也默许进山采茶。
2005年以前,茶叶不值钱,对于国有林的茶,茶农们约定俗称“谁发现,谁管理,谁采摘,谁受益”,这也是当年老周能成为薄荷塘的主人,另外当时对长势高的茶树也是一贯放养,毕竟这些高树不仅难于采摘,茶价也不占优势,得益于当时长期放养,高杆茶便越长越发,越来越高,但就产量而言,和同样大小的茶树相比,高杆茶甚至还会略低些。
2005年以后,内地迎来一波普洱茶热潮,易武的茶叶价格越涨越高,一些茶农为了利益,开始偷偷地毁林种茶,有些更是将原始森林里的高大茶树直接砍倒以采摘鲜叶,只有像薄荷塘或铜箐河这种特别隐蔽,或难以到达的地方,茶树才会幸免于难。
2014年左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创立,“国有林普洱茶”,受到了市场的追捧,价格也水涨船高,比起寨子周围的古树茶,价格高了好几倍,尤其是树幅高大的“高杆”古茶树,价格更是一飞冲天,这些茶产量太有限,市场不够分,在利益的驱动下,毁林种茶便愈演愈烈,这也是国有林普洱茶概念最大的症结所在。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