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市的一些品牌普洱茶,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上市的茶品几乎都是前两年生产好的。放到了现在推到市场中。而在这些新上市的茶品中,你还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茶品的批次号、棉纸上标签的生产日期、上新上市日期这三者的日期可能是不同的现象。
另一个现象,不知道从何时起,普洱茶年份茶料在新品中的占比多了起来。
这两个现象再加上市场中普洱茶商家门店的库存量,其实背后所反应出的问题就是库存量大。
普洱茶品质见顶这个现象,其实这几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再隐蔽的茶区都被发现了,只不过没热门或者推到一个知名的高度。而在近些年的茶品口感中,不管你是纵向还是横向的去对比。其实感官品质的差异真没有那么大。也就是同质化的包装和口感滋味已经很普遍。
那么品牌普洱茶的风味风格化在这几年的差异化发展中,你做烟香味我也能做烟香味。你能发酵大树熟茶我也能发酵大树熟茶。仅此一家的风味其实也是不存在的。除开品牌包装,其实口感滋味有很多茶是很接近的。好茶的滋味其实是趋同的。所以只要料的差距不大,其实滋味口感壁垒并不高。
再一个方面,这些年喝普洱茶的群体,感官体验识别茶的能力已经很强。好不好,差不差,好在哪?差在哪?这些都是能喝出来的。而茶的渠道价格方面,这些人也是门清。
所以从这些方面综合来看,普洱茶的信息透明性、传播的即时性方面这几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发达的地步。茶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对等的因素赚的也就是点辛苦钱。
普洱茶库存量大和品质见顶的背景之下,一些普洱茶品牌走的路相对小众,那就是工艺复古口感滋味复古,这种新茶品冲击感太强烈,新茶期刺激性太强,很多人喝不了。而晒青毛茶发酵制成红汤普洱又太挑料子,味淡地区的料子做出来除了汤感好其它方面都很弱,不如直接制成红茶。
大多数普洱茶品牌走的还是服务型+金融型的路子。服务相对来说走的更多些,从茶旅再到订制茶品再到会员服务等等。而金融型的对于品牌来说只是知名度提升或者市占率的一种手段。而不走金融茶的茶厂,不也几乎全力运转赚起服务费吗?
我发现好几个品牌似乎被所谓的金融迷住了,新品定价要参考这些所谓的平台圈子的行情预期价。很在意行情走势对于品牌的影响。其实品牌在市场中的金融属性,说到底不就是流通价值嘛。有人认这个牌子,听过喝过交易买卖这个品牌的茶。回收买卖这个牌子的茶。似乎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看现在主流的所谓的“金融茶”品牌屹立10年以上的,再看现在主流的所谓“茶金融”的品牌。三个字颠倒了次序,效果是不一样的。
来源: 奶茶能续命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