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普洱茶带货直播间,处处都有假茶和垃圾茶的身影,随手点进一家“xx茶山世家”,只见主播正在激情带货:“我们家新上的这款古树茶,是采茶人冒死从悬崖上的千年茶树上摘下的,据说已经开智了,采摘时电闪雷鸣,只见一道闪电...”
点开另外一家“xx茶文化促进会x会长”,只见一大哥正冲着小弟大吼:“直播间里的都是家人,有什么不能卖!我私藏多年的1988年老班章,原价8888,现在不要888,不要88,只要18.8,123,上链接!”
精心设计好的话术,限量几十砖的饥饿营销,充满诱惑力的“千年”、“金奖”、“七星”、“老班章”等包装字眼,在头脑不太清醒的深夜,一边听着主播的激情演讲,一边看着秒杀茶品库存的飞速下降,有的茶友可能会以为自己捡了大漏,有的茶友可能会抱着“买几饼试试”的想法,殊不知都掉进了名为“假茶”的陷阱。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从所谓的“1988年老班章”,“90年代冰岛古树”,“70年代茶农私制樟香古树”等子虚乌有的假茶说开,聊聊最真实的古树茶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树茶
建国前后的普洱茶生产存在断代史,此前的号级茶庄用料情况已不太具有参考价值,现存的正品号级茶数量也极少,基本不在市面流通,这里就从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茶叶生产都被纳入统购统销体制的计划经济时期说起吧。
首先,古树茶一词经历了数次的概念演变,它的曾用名有“大树茶”、“野生茶”、“老树茶”等等,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于树型较大,树龄较长的茶树,业界一贯的习惯是以植株形态为特征,称其为大树茶。
比如勐海茶厂老厂长邹炳良,就曾在回答老茶用料问题时解释过:“凡是大树茶、高山茶,都是做饼茶,这种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勐海地区,凡是有台地茶,要72年以后才有台地茶呢,以前不有,都不发展这个台地茶...”
当时由于经济困难等原因,大树茶也是供销社收购的对象之一,但一直不受待见,由于叶片粗大,评不上等级,大树茶的收购价被压的极低,再加上采摘难度大,采摘效率低等原因,大树茶在用料中的占比是比较低的。
大树茶的投产情况也历经波折,从50年代末开始,先是“三年困难时期”,连树皮树根都被挖出充饥,没过几年又开始了“文革”,正常的生产秩序被全部大乱,直到1972年,商业部(总茶司的上级部门)才在文件中提出要“恢复圆茶生产”。
然而,就在恢复生产后的第一年,大树茶又整出了一件大事,由于此前数年茶产业生产基本停顿,1973年根本收不来多少毛料,只好发动茶山各地群众上山采集荒野茶和大树茶做补充,可能是混进了一定的野生种茶叶(大多具有一定毒性),再加上发酵较轻,导致藏民喝了下关茶厂生产的紧茶后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毒现象。
边销砖生产本就是政治任务,当时又正值文革,少数民族同胞喝了国家的边销砖后头晕呕吐,就被上纲上线,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事件,不仅撸下来一大批人,大树茶也被严令禁止采摘,后来思想放开后,这件事的影响才逐渐消解。
(注:标榜在1966到1976年生产的文革砖,也是假茶泛滥的品类之一,茶友们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可以在文末点赞支持,之后会出专题文章详细讲解)
80年代,云南茶叶生产在曲折中放开,先是1984年国家宣布取消茶叶统销统购,刚有一点市场经济的苗头,但1986年云南又开始实行茶叶准运证制度,制度又变得僵硬了起来,出口茶依然实行配额制度,此时完全不具备古树茶和山头茶的诞生条件,像下图这些在包装上标注“一九八八”的山头古树茶,全部为后期做的假茶。
直到90年代初期,普洱茶行业才真正迎来了山头茶大量涌现,各产区逐渐复苏的黄金时代,先是1993年省茶司改制,充分放权,允许各部门自己找客户找茶厂下订单,后是深圳富华公司从中搭桥牵线,使一些有定制茶品意向的港台茶商与省茶司联络上,能够去做以销定产,满足客户选料要求的定制茶。
重点来了,这一时期,与古树茶相关的茶品只有三条,一条是省茶司路线,比如深圳富华公司为香港荣记定制的牛屎饼和绀青大蓝印、邓时海找省茶司定制的铜钱饼等,此前已经多有提及,其他两条是下文着重介绍的“台湾茶人与易武”,“邦崴大茶树与景迈”路线。
早期古树茶的曾用名
1991年3月,茶叶学家何仕华到邦崴村考察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随后数波专家团抵达考察,汇总意见后得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证意见》,认定邦崴古茶树为唯一的过渡性大茶树。
在何仕华老师的推动下,不仅保护古茶树被写入了乡规民约,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古茶树保护基金会”,更促成1993年在思茅召开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学术探讨会”,古茶树首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1997年,退休后的何仕华老师依然奔走在古树茶保护的第一线,他不仅宣传保护古茶树,还实验性地选料做茶,出品了“晒青普洱澜沧景迈千年古茶”,这是行业公认的,第一款在茶品包装上注明“千年古茶”的普洱茶,换句话说,如果见到其他声称早于或等于1997年,且在包装上标注古茶字样的茶品,就一定要小心了。
97景迈千年古茶,也是“何仕华千年景迈茶”系列的开端,这个系列每年都出,但求质不求量,只出精品,是业界公认的早期景迈古树茶标杆。
2002年何仕华千年古树景迈茶,有货分享
2000年以后,这个系列的茶品使用了新包装,内飞上可见“乔木型千年古茶树”字样,在当时属于非常少见的宣传概念,与之相比,同时期茶品更多的还是在使用“野生茶”概念加以宣传。
比如2001年,原勐海茶厂厂长阮殿蓉女士委托省茶司制作的易武正山野生茶,以及成立六大茶山后的班章野生茶系列等,需要注意的是,商品茶所称的野生茶,与植物学中的“野生种”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应加以区分。
野生茶也是假茶上最常出现的字样之一,比如下图这款所谓的“90年代冰岛野生茶”,不仅忽略了当时整个勐库茶区都在做滇红的历史,而且将“野生茶”的最早出现时间向前挪移了整整十年,还画蛇添足地加了“号级茶标杆”,可以说是没一个字是真的。
真实历史中,受到市场和先驱者的影响,一些茶企也开始陆续制作带有古茶等标识的茶品,这些古早时期的茶品虽命名各异,但不乏精品,比如90年代末期富华公司为香港茶行定制的富华小红印野生古茶,2001年海外茶商委托省茶司制作的红丝带乔木老树。
2001年及再往后的数年,市场才开始大量出现以“大树茶”、“荒野茶” 、 “老树茶”等为名的茶品,这其中只有少部分茶品是来料加工的方式,即茶商直接到茶区收购鲜叶,再委托茶厂压饼精制的。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