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依然是茶商找到省茶司下单,省茶司再将生产计划分配到各茶厂,这些定制茶的原料有的是由各茶区的供销社收购后统一交给省茶司,有的是茶厂在茶山自设的一些收购点,比如勐海茶厂当年在班章茶区的收购点就设在新班章。
用料与学术领域的探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何仕华在景迈制作首款景迈茶的次年,数百里之外的易武,退休后的老乡长张毅也在制作他自己的“易武顺时兴”,这个系列的茶品精选易武百年古树,虽无古茶树之名,却有古茶树之实,同属早期古树茶。
早期易武茶的诞生始于一个契机,早在1994年8月22日,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的台湾茶人就曾到过易武,并结识了对易武普洱茶有一定了解的老乡长张毅,同年11月,易武乡政府还请了张官寿、许培文等老人制作了“元宝茶”样品。
在见过易武的破败景象后,吕礼臻于1995年再次来到易武,委托张毅收料制作一批“易武圆茶”,经过一年的摸索实验,1996年春,采用手工揉捻、石磨压制,黄竹叶壳包装的“96真淳雅号”问世,次年亦有生产。
在数次生产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张毅于1998年创立了易武顺时兴,坚持传播易武制茶工艺,精选易武百年古树制成七子饼茶,出品了同属于早期古树茶的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这一系列后来多有生产,亦有为海外客商定制的私人茶品,品质都比较优秀。
让人愤慨的是,2008年张毅老先生去世后,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打着“张毅亲制”、“顺时兴主人张毅制作”等字眼的做旧后期茶,比如捏造自真实元宝茶历史的所谓元宝贡茶,以及专门将“毅”字做的模糊不清,以防追责的所谓易武老树茶砖,茶友们切莫上当。
如果说何仕华的97千年景迈茶,是在“保护古茶树,留下样本茶”的想法下而制作的话,那张毅的98易武顺时兴,则是为了传播易武制茶工艺而诞生的,也许正是因为“不为销售,而为保护”的初心,才有了这两款领先于市场数年的古树茶吧。
2002年,由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版纳州政府和云南茶协共同主办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才有一位顶尖的普洱茶文化研究者,以数据与事实为据,为古茶树正名,他就是被誉为“古树茶概念第一人”的王郁风。
王郁风老师在论文《古树茶保护与古树茶正名问题》中,明确提出“普洱茶”一词只有300年历史,而很多大茶树已有近千年树龄,两者存在“名不符实”,应将从古茶树上采摘制作的“普洱茶”改称为“古树茶”。
此外,论文中还有很多眼光长远的建议,比如在“古树茶”之上分出“单株”概念,对于口感极好或树龄较高的古茶树,采用单采单制,不与其他树株混合,再比如“古树茶拍卖”、“古茶树保护”等设想。
由于是外销茶,普洱茶始终是“墙外开花墙内香”,当时绝大多数云南人都不知道普洱茶这个概念,就连生产这些茶品的茶厂也多是受客户委托才制作的,基本没人能预想到古树茶一词所承载的意义,由此可见这些观点在当时有多么超前。
铭记古树茶先驱者
受限于市场,产量,行业认知等因素,这些带有实验性质的茶品和论文,在当时的传播范围相对较小,直到2008年以后古树茶风潮兴起,才逐渐被市场发掘,这就导致在2000年左右,虽有少量标有古茶字样,或以古树茶为料的茶品出厂,但整个普洱茶行业依然不知古树茶为何物。
这就引出了当时古树茶不被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效率,过去的云南茶产业长期受绿茶思维桎梏,而自计划经济时期收购大树茶开始,这种卖不出价的茶叶就一直不受待见,茶厂嫌其条索粗老,不够美观,茶农嫌其分布较散,产量太低,采摘困难,比如在制作99易昌号时,昌泰茶厂就只能收购被挑剩下的大树料。
再比如在2001年左右,茶叶分为三个级别收购,一级茶要求芽头小,揉捻为紧条,条索统一,而老班章的大树茶芽头大,嫩芽长,如果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一天下来也采不了半公斤,评不上一级标准,自然很难卖得出价,导致老班章人时常需要周围寨子里的亲友接济。
2008年以后,名山古树强势崛起,老班章和冰岛老寨等一线名寨不时传出茶王树拍卖等消息,单株挑采不再新鲜,古树茶也成了包装上最常出现的宣传词,当年的想法与建议被一一验证,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不应忘记上述几位在古树茶领域的先锋探索者。
了解真实的古树茶发展历史后,相信茶友们都能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些疑问了,90年代以前,不管是实际用料还是包装标识,都完全不具备古树茶诞生的条件,直到90年代后期,包装上标注有“古茶”字样的茶品数量都屈指可数,对于声称2000年以前生产,且标注有“古茶树”字样的茶品,一定要提高警惕。
其次,直到2006年前,普洱茶品要么是在绵纸背面印上生产日期,要么是不在单饼包装上标注,只在大票上写明批次,需要通过书证,物证等加以辨别,反而很多作假商会“担心”买茶人不知道具体年份,而在绵纸正面印上大大的生产日期,遇到这类茶品一定小心。
猜猜这个茶品是否为假茶?为什么?
最后,在包装上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热门词汇和图案,也是假茶的惯用伎俩之一,比如白菜标、孔雀图、紫天章、号级茶、印级茶、千年古树等等,实际上很多词汇所代表的历史都是毫不沾边的,了解真实的普洱茶历史,自然不会被这些知识水平低下的奸商所蒙骗。
来源:陆离茶寮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