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现并利用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愿意相信是“神农”,问及原因,则是那句据说来自《神农本草》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查阅古籍,会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这句话不仅在现存的各个版本的《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出现,在《本草蒙筌》、《本草崇原》、《本草行义》等古籍上也毫无踪影。
作为中国古代农耕与医药之神,“神农”实际上是我国早期农耕与医药形成时期的一种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性存在。
在真实的历史中,人们对茶叶的认识和利用,最早是由发源地的先民开始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而传播,逐渐发展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茶叶。
而先民们最早发现的“茶”,和如今“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新梢经加工制成的产品”定义,完全是两种东西,期间经历了“生吃干嚼”、“煮熟为食”,“药用提神”,“品鉴冲泡”等变化,整个认知演变期长达数万年。
生吃干嚼的美味树叶
距今约100万年前,尚未学会用火的原始人类在丛林中遇到了茶树,并认识到茶树的鲜叶是一种食用后解渴、回甜(源自茶叶里含有氨基酸、糖分等成分)的“美味树叶”。
更妙的是,茶树是常绿植物,叶片寿命在一年以上,在天寒地冻,食物短缺的隆冬时节是非常好的食物,由此人类开始利用茶叶,最早的原始生食茶叶时代开始了。
而这种生食茶叶的习惯,在如今一些古老的茶山民族中的饮食中依然能看到,比如基诺族就有将鲜嫩茶叶搓揉后拌入黄果叶、辣椒、大蒜、酸笋、酸蚂蚁、白生等调料使用的“凉拌茶”,再比如拉祜族的糟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等。
距今约170万年前(一说73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已经学会了简单用火,距今约50万年前,原始“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保存火种,火的利用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极大地改变了原始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
对于原始人来说,生食茶叶虽能生津解渴,但也有很强的苦涩,而经过炙烤后的茶叶,草腥气和苦涩味等低沸点芳香物质已经蒸发,更加香甜可口,于是这种做熟的茶叶很快就取代了生食茶叶的位置。
在熟吃茶叶的最初阶段,人类虽学会了用火,但并不会制作并使用容器,这一时期主要为使用天然器具烧食,比如石板,竹筒等,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成为了云南佤族的“铁板烧茶”,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的“竹筒茶。
而在与茶的亲密接触中,茶山地区的原始先民发现了茶叶的药理作用,并将这种既能食用,又能解除病痛的长寿植物奉为“神”,由此开始了最早的茶崇拜。
在农耕文明前期,布朗族、德昂族等藏缅语系族群,就会以古老的茶树为原始崇拜对象,并尊称其为“茶树之母”、“茶祖”、"茶王"等等。
布朗族古经文《奔闷》中,就有着茶祖帕哎冷的遗训:给你们牛马怕遭灾死光,给你们财宝怕用完吃光,那就给你们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树啊。
德昂族的创世神话《达古达楞格莱标》也提到,是始祖茶树创造了日月和万物,并以102片茶叶化作人形,大地上才有了生灵,并视自己为“茶的子孙”。
除此之外,佤族的《新谷颂词》、拉祜族的《种茶歌》,以及哈尼族的创世传说中,都记录着祖先们的“ 茶崇拜”、“茶图腾”、“茶祭祀”等文化。
煮制杂食的苦涩蔬菜
容器出现以后,煮食茶叶便成为了主流,这一时期的煮茶方式先后经历了“食汤”、“ 食叶”、“汤叶并食”等不同形式,最后以苦涩味少的“烫吃”形式固定了下来。
不过,远古时代的煮茶,和如今所说的煮黑茶,煮老白茶等依然存在很大的区别,当时依然把茶叶看做一种食材,煮制时会加入各种蔬菜和调料“杂食”,这种方式流传甚久,一直到唐朝陆羽创制《茶经》后,人们的思想才发生大的转变。
正是因为此时对茶叶的混用与杂食,早期文献记载茶时,对茶的认识也存在混淆不清、所指不明、名称众多的情况,我们在考证时需小心考证,把茶问脉。
据统计,有文字可以考证的“茶” 名称,就有“茶” 、“诧”、“茗”、“苦荼”等20多种,这还没算上云南茶山民族,濮人后裔的各种俚语和方言。
以茶当菜,煮制食用的饮食方式,在如今的云南各地都有保留,比如布依族、瑶族、彝族都会制作一种将油,茶,调料混合炒制的“打油茶”,更出名的还有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迪庆和丽江藏族的酥油茶等等。
“我们与自然环境最亲密的接触,发生在我们把它吃下去的时候。”吃茶或许并不纯粹,但却是茶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正是通过食用,人类与茶叶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才在这之后发现了茶叶的诸多功效,由此进入了茶的药用时代。
距今约8000年前,华夏地区进入农耕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食物种类也大大增加,但作为食物的茶叶,却逐渐受到了原始先民们的冷落。
原来,虽然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糖分等鲜味物质,但也含有咖啡碱,儿茶素等收敛性物质,嚼食和煮制时都会产生较强的苦涩,当时的人们对苦涩有着本能般的排斥,于是茶叶作为食物的频率就渐渐减低。
而又是什么原因,让“茶”最终成为了华夏人民的国饮呢?各种古籍和史料都标明,是茶自身最重要,又是最基础的一个功能——药用。
来源:陆离茶寮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