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牛帮的故事
很多人都听说过马帮的故事,可牛帮却鲜有人知。悠悠茶马古道上,也曾有过牛帮驮茶的史事。
根据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倚邦茶山最火红的年代,年产干毛茶千余担。由于茶叶的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到处呈现出办茶庄、开店铺、办学堂、建庙宇、筑路桥等蓬勃发展景象。仅倚邦街就先后建办有惠民号、扬聘号、大公号、合昌号等10多家茶庄。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这里生产出的官茶、商茶、大宗茶叶,运出去的任务除了由马帮完成外,还有一支特殊的牛帮。
每年开春后,成群结队的牛帮云集倚邦,驼茶出门,那阵势很是壮观。出发前大家集中在倚邦街财神庙,摆香桌、烧香纸、敬酒。老板和牛哥头都要拜神树、拜山神,求树神、山神保佑,还要转火塘、跨火塘祈祷消灾除魔后方可上路。
牛帮一个人要赶12头牛,其中11头驮茶,一头驮炊具跟在牛帮的最后面。牛帮中的前三头牛和最后面的一头牛最重要,特别是头牛(俗称快牛)最辛苦,在前面要打前阵,到了陌生的地方它要寻路。头牛识人性,会听赶牛人的话,若遇到岔路或走错路了,只要赶牛人说一声“绕、绕、绕”,它就知道该走哪条路,有时到了岔路它会等着赶牛人指挥走哪条路。头牛不仅要戴大铃,戴花龙套,而且胆要大。一头好的头牛,当它看到前面狭道相逢的牛帮(俗称闯帮)时,它绝不会让道,只会直往前冲闯过去。这时,跟在它后面的二追、三追(即二牛、三牛)戴着大铃,也要紧跟头牛,决不让对方的牛帮插队进来,直到牛帮全部的牛顺利闯过去,真可谓“狭道相遇、勇者为胜”。
在牛帮中,走在最后面的牛(俗称老爬稍)默默无闻,不争前也不甘落后,却能催着中间的几头牛紧追上去。牛帮只要把前面的三头牛和最后的一头牛选好了,赶牛的人就省事多了。赶牛人长年累月跋涉在弯弯曲曲的茶马古道,途中有几站没有村落,只能露营住宿,他们历经艰难险阻,方可把茶运到目的地。过江(俗称溜江)是牛帮驮茶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从倚邦出发驮茶去普文、车里(现在的景洪)都得经过小黑江,那时没有桥梁,只见牛帮到了江边排好队,牛锅头把驮在牛背上的驮子卸下来,用竹排划过去到江对岸,然后在对岸呼叫:过来、过来,头牛便带队过江。说来也怪,牛帮里的每头牛,天生就会游泳,面对宽阔的江面,它们并不畏缩惊慌,稳重镇静地紧跟在头牛后面,按顺序排成“一字型”浮在碧绿的江面游泳过江,场面十分壮观,直到牛帮过后江面才恢复平静。牛帮又驮上驮子朝着既定的目标,伴随着叮咚的铃声远去。
清风吹走了地面的余热,送来了透体的凉意,月亮洒下银灰色的光辉,照得古道如水一样发白。苍茫无际的天空点缀着眨眼的星星,凌晨四点是牛帮上路的最佳时辰,但也是森林中老虎开始出没的时间,若稍不注意,牛就可能被老虎吃掉。所以赶牛人一要给牛戴上大铃,二要用“镘”(也称锣)声和铃声驱赶老虎及其它猛兽。每到一处休息,前排的人要看好地形,安排好后面几帮的歇处,多数排成“口”字形,牛在里面,茶驮子在外面,赶牛人在驮子下休息。到了晚上,中间还要烧起熊熊大火。这时赶牛人要给头牛、二追、三追戴上大铃,镘一敲响,这3头牛就会围着火塘自觉地转三圈(俗称转火堂),然后回到自己位置休息。这些要求不是每头牛都能做到的,几百头牛中也就这么几头能做到。
“转火堂”不仅是赶牛人的一大乐趣,更重要的也是为了驱赶牛帮周围的猛兽(俗称压山)。尽管人们想了很多驱赶老虎的办法,赶牛人也都带着长短枪、马刀、腰刀等防身武器,但老虎袭击牛帮的事有时还是会发生。据老人回忆,有时,突然拴好的牛瞬间暴跳起来,挣脱缰绳,在头牛的带领下,它们排成圆形,尾巴统一向内,头向外,它们用鼻子吹大气,用各自的蹄在地上敲击。这时,牛哥头就知道一定是老虎等猛兽来吃牛了,便及时鸣枪,摇起大铃、敲起镘,大声吆喊,烧起大火,敲山震虎,把老虎等猛兽驱赶走。
夜深静寂,那“叮叮冬冬”的铃声、镘声、牛声、赶牛人的吆喊声,回应在茶马古道上的深山密林之中……
驮铃悠扬,茶叶飘香。一条神秘的古道,绵延在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原野丛林间,牛蹄声声、商贾往来,历经了千年风雨。当年在古道上用汗水洗尽了一路风尘的赶牛汉子,长年累月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来回在千里绵延的古道上。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支牛帮一步一个脚印从古道走来。从7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修到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当时称象明公社),再后来村村寨寨通了公路,那支本性善良、忠实勤劳的牛帮,从困难中走过来,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消失在弯弯曲曲的茶马古道上。
(收集整理:彭云书)
来源:
勐腊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监制:玉 旺
责编:曹广兴
编辑:刘 航
审核:龙 斯、刘艳华、赶 四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