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到2005年的滇红20年,可谓从内外销热到长期疲软。
70年代,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缓和,滇红重新进入苏东市场。1985年放开茶叶流通市场,凤庆滇红不再局限于外销,也可用于内销。1985年至90年代初期,可谓内外销兼热。
90年代中期至2005年,是滇红茶产业的至暗十年。
首先是内销混战,凤庆沦为廉价的原料基地,当地厂商不掌握定价权,产销格局被外地茶商把持,当地茶厂与小初制所沦为血汗工厂,茶厂、茶农与当地茶商纷纷被迫转型,做利润更高的绿茶,以及后来的普洱茶。工夫滇红极度边缘化,被钉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滇红内销市场经过多年培育,已经形成东北等传统销区,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消费人群,但原产地茶厂、茶商、小作坊无序竞争,外地茶商为了更丰厚的利润回报,往往越过大厂,直接向小作坊下订单,从而掌握了定价权,将大宗进货价压得很低,留给原料商、代工者利润太薄。这样一来,大厂虽然可以自建销售渠道,但外商不配合,往往孤掌难鸣,成效有限,反而陷入外商的群狼战术,滇红市场被被无序恶性竞争分食,大厂独木难支。这导致工夫滇红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产业升级,以掌握全产业链的话语权。
其次是滇红碎茶出口萎缩,卖不起价,利润薄,靠出口退税维持生存。而且其面临两个超级难题:
一是自营出口权的问题。凤庆茶厂没有自营出口权,其他本地茶厂更不可能有,只能向云南、广东、湖南等全国各大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不仅享受不到退税政策,还要处处受制于人。出口退税的钱,被这些公司赚了。可谓别人吃肉,凤庆茶厂只能喝汤,遇见行情不好,别人转嫁成本,连汤都喝不上,很可能会亏本。
二是绿茶、普洱茶相继崛起带来的“成本魔咒”,抬升了鲜叶价格,导致为降低成本,用粗老鲜叶做红碎茶。其表现在,1993年起,云南烘青茶热销,鲜叶价格上涨,级别高的鲜叶做绿茶。然后是21世纪初普洱茶热,其虽然采摘粗放,但普洱茶涨价也会大幅拉升一芽二三叶的价格,甚至黄片的价格。在这两个品类的冲击下,滇红碎茶用料档次严重下降,其品质可想而知!而印度、斯里兰卡用一芽二三叶的较高档次鲜叶做红碎茶,自然品质比凤庆红碎茶要好得多。低质导致滇红碎茶陷入低价的恶性循环。如提高鲜叶档次,跟印度、斯里兰卡的同等质量红碎茶比,又太贵,没竞争力。这就是滇红茶的“成本魔咒”:用好原料,成本高,性价比低,没竞争力;降低原料品质,又陷入低质低价泥潭。
1997年,滇红集团取得自营出口权,享受了出口退税的红利,可以直面国外客户,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一定成绩。但这种红利,并不能惠及原产地其他厂商,所以改变不了滇红外销长期惨淡经营的基本面。
转机在于2006年。
2006年,滇红集团学名优绿茶,用等级高鲜叶,调整传统工艺,比如增加理条环节,强调口感比传统滇红更清雅一些,外形好看,创名优滇红,首次尝试中高端路线。经典58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从而开启了滇红茶的高端时代。经典58的畅销,引起其他茶叶知名品牌纷纷跟进,推出类似产品,从而在市场合力下,开启了滇红高端市场的全新春天。
在“比烂”的产业下行时代,滇红集团用经典58、中国红等新时期当家花旦,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各路豪杰百舸争流,短短一两年就托起整个高端市场,让滇红茶告别十多元二十元一公斤进入四五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万元一公斤的时代。
名优滇红,借名优绿茶打开了高端开发思路,加上礼品茶的兴起,利用三公消费,许多凤庆本地与外地的厂商都赚到了钱,完成了原始积累。完成原始积累的,自然会形成高端路径依赖,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的,或者后入行者,肯定也要借高端上位。这样一来,就由当地大厂、外来知名品牌引领,进入了全民做高端滇红的波澜壮阔时代。
这其中,从礼品茶热到原生态兴起,推动着高端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礼品茶好卖,大家都做礼品。2013年,国家控制三公消费,大家学普洱的原生态与越陈越香,搞古树红、野生红、晒红。同时,学其他茶类,充分挖掘茶树品种潜力,用乌龙茶种与当地培育的高香品种,做高香滇红,紫娟也做红茶,受到都市白领的青睐,以及开发泛生活化的“花式滇红”,比如窨玫瑰花、茉莉花、桂花的滇红。高端创新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闹热局面。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滇红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