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从“勐海茶厂砖茶”说开,聊聊文革时期的茶叶生产史
2023年04月18日

从“勐海茶厂砖茶”说开,聊聊文革时期的茶叶生产史

如果要在假茶界评选出几个最臭名昭著的话,那号级茶时期的假茶之王非“亿兆丰”莫属,而印级茶时代,“文革砖“一定是最有力的竞选者。

在各大电商平台,以及一些临时支起的茶叶小店中,有一类茶砖格外显眼,它的版面图案多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红色海报,带有浓厚的时代感,文案多样,有“为人民服务”、“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普洱茶生产”、“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1958年毛主席亲临舒茶人民公社视察时的名言)等革命语录,看似有模有样,实际上印的是电脑字体,用的是崭新绵纸,无一例外,都是后期做的假茶。

有茶友看到这可能会问,既然“亿兆丰”是无中生有的假茶,那文革砖有没有在真实历史中出现过?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茶友,恭喜你触碰到了老茶界最深的那滩浑水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砖茶”说开,聊聊文革时期的茶叶生产史。

探寻“革命委员会”真假

文革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最早源自邓时海先生于1995年出版的书籍《普洱茶》,书中展示的茶砖看上去有一定年头,条索较为清晰,有轻度发酵的痕迹,且内飞中清晰地印有“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字样,在如今的一些拍卖会,高档会所,收藏杂志等也多有出现。

茶砖上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内飞上的“革命委员会”字样,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权力机构,1967年2月23日,上海人民公社临委会改名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后,全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而云南各大国营茶厂也不例外。

直到1979年第五次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才取消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这一概念前后存在12年,基本与文革时期重合,如此看来文革时期的茶砖上印有“革委会”,似乎也符合历史常理。

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先放结论,这款茶从内飞到故事,从条索到茶砖,全都是假的,接下来会一一说明其疑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革砖叫法的由来,它和如今业内大名鼎鼎的“50年代大红印”,“蓝印铁饼”,以及“印级茶”等概念,其实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由台湾茶界提出的,当年并没有这样的叫法。

其次,从勐海茶厂的生产档案和生产样品来看,“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这组织机构名称,只在当时的公文公告里有所体现,从未出现在包装名称上,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勐海茶厂厂志里历年厂名的更替来加以验证:

1939年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制茶厂”成立(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1951年, 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佛海茶厂”。

1953年9月, 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

1954年4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6年2月,茶厂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61年1月,茶厂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70年, 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82年,茶厂更名为“勐海茶厂”。

1996年1月, “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

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

从以上信息中可以看出,厂志里并未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存在的痕迹,但结合同时期很多机构也并未留下更名为“革委会”机构的事实来看,不排除勐海茶厂修饰历史档案的可能,我们接着来看同时期留存茶品和省茶司规定情况。

文革十年(1966~1976年)中,正常的生产秩序虽被大乱,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依然是云南茶叶出口的全权行政部门和业务管理机构,各大国营茶厂只是其下属机构,因此当时所有外销茶品中,依然只会出现省茶司字样,而无茶厂名称。

退一万步讲,从当时的社会思想来看,将茶厂名称印到内飞,埋进茶砖,其实是一件极易被“上纲上线”的事情,文革时期极端左派思潮盛行,把印刷“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字样的内飞压进茶砖,在当时就意味着“革命委员会”被打倒,整个茶厂的人都可能被按上“反革命叛徒”的罪名,关进“牛棚”,挨大会“批斗”。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茶友,可能会难以理解,但这就是文革时期的真实情况,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不仅地、富、反、坏、右等罪名帽子满天飞,还曾有人因为不小心把印有毛主席照片的旧报纸垫在头下当枕头被批斗致死,更有”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刘少奇冤案“等愚行错案。

而且据原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副厂长卢国龄,原下关茶厂厂长冯炎培回忆,文革开始后没多久,茶厂原来的领导层基本都被赶下台参加劳动,新上任的掌权者不懂生产,也不在意生产,厂里的外销茶和边销茶生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没留下太多资料和信息,也就为后世的故事杜撰,与无中生有的茶品提供了极大空间。

普洱茶砖与边销茶砖

既然“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的说法存疑,那文革时期到底是否有类似的茶砖生产呢?我们接着从建国后茶砖生产史,茶砖发酵程度等情况中寻找线索。

在过去,普洱茶并不限制所用原料,20世纪70年代以前,云南省茶司尚未取得茶叶自主经营权,普洱茶市场基本由临近港澳的广茶司把持,作为省茶司的下属机构,勐海茶厂主要生产的是红茶和绿茶,直到1959年,模仿自“下关砖茶”的“勐海砖茶”才被开发出。

"勐海砖茶”与“下关砖茶”名称相似,形状相同,但配方和工艺上有所差异,《下关茶厂志》记载,下关砖茶由心脏型紧茶(蘑菇沱)演化而来,毛料需经过15天潮水发酵才可压制,与后来的渥堆熟茶工艺不同,可称之为轻发酵,而"勐海砖茶”则没有经过发酵,实际上到1973年开发熟茶时,勐海茶厂才首次使用了潮水工艺,因此当时的勐海砖茶无疑是青砖(生茶)。

面向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普洱茶如此,那主销藏区和西北的边销砖是否会有所不同?实际上边销砖作为类定价低廉,须由国家补贴的茶品,为了降低成本,节约物料,茶厂在生产时也被允许拼入5%的碎茶,5%的叶梗,5%的黄片,邹炳良先生也曾直言,当时边销砖里掺入红绿副茶的比例很高,而且非常粗老,和普洱茶砖是两种东西,当时的港台人根本不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