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聊一聊普洱熟茶的“发酵度”
说到普洱熟茶,大家讨论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发酵度”。以前说起熟茶的发酵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茶企,我们描述词汇使用最多的是几成熟,现在都以轻发酵、适度发酵和重发酵替代,由于近些年“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所以关于轻发酵的熟茶被讨论的也就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没有标准,这些词汇也只能算个表达方式,要想正确理解发酵度,我们就要先讲明白普洱熟茶的发酵原理。
那我们说到发酵原理的本质
主要是两个路径变化,一个是氧化路径,一个是微生物路径。
氧化路径,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决定了茶叶的颜色,也降低了茶汤的涩感。氧化程度越深,叶底和茶汤的颜色越重,苦涩度越轻。
微生物路径,主要是微生物把叶底纤维分解,把不溶于水的纤维分解成可溶于水的多糖,同时把纤维链中的蛋白质分解出来,转化成游离氨基酸,决定的是茶汤醇厚度,随着这两种物质的出现,茶汤的厚度和滑度会不断增加。
不论是氧化路径还是微生物路径,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加重发酵程度。而发酵时间的长短,又决定了熟茶香气的特征。轻发酵熟茶具备花果香,适度发酵呈现甜香、糯香,而重发酵更多体现的是陈香。我们所谓的几成发酵度,其实是这些变化笼统的概括,难以做到精确。
要对“发酵度”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必须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上去了解什么是发酵,还需要对发酵有相对微观的认知。比如说有的熟茶师傅,把茶拿出来一泡一喝,一看叶底,就告诉你,这是几成熟,那么这个几成熟是怎么来的呢?主要就是看颜色,茶叶整体泛红,有些偏黑,有些偏绿,就会告诉你这是八成熟还是五六成熟,那么这是标准吗?不是,这是习惯,从来没有人规定,发酵到什么状态叫几成熟,只是行业内,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互相讨论,形成的一种表达习惯,几成熟,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
又比如我们常常听到人说这堆子发过了,已经烧堆了,全部发黑,那么这种情况准确的说是氧化程度过高,不是笼统的说发酵过重,单单通过茶叶颜色来判断发酵度,只是发酵度的一个方面,那么发酵度也能体现在口感上,一是刺激性越来越低,二是醇厚度越来越高,笼统而言,发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性越低,但是要注意,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精细操作过程中,两条变化路径可以分别控制。
那么,什么样的发酵度最好呢?
这取决于你“好”的标准,有些人喜欢醇厚的,有些人喜欢刺激的,有些人喜欢陈香,有些人喜欢花果香,这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氧化和微生物的控制去靠近和满足。
我们做茶呢,就是按照我们做茶的理念去做,核心就是能够让普洱茶越陈越香, 也就是越放越好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谈的发酵度就只能是一个综合范围,至少在讨论几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我们也只能是从理论和字面上来表达区分发酵度的不同,难以做到精准。
来源: 荣瑞祥茶业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