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昔归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集散点,这里不仅是长途马帮经过的必经之地,还设有一个名叫“归西渡口”的地方(也称为“嘎里古渡”)。
商人们通过渡船运送商品,而这些贸易活动离不开大量的麻绳。于是,当地的居民便承担了制作麻绳的工作,久而久之,做麻绳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地方便得名“昔归”,也因此,出产的茶叶也被称为“昔归茶”。
今天,昔归村的规模较小,全村大约60多户,人口仅有200多人,村中的居民主要是汉族和傣族人。尽管这个小村落的历史并不短,但由于新老寨的建设,村貌显得相当新颖。
提到昔归村,大家通常会想到新寨与老寨的区别。最初,昔归老寨因为紧邻澜沧江,水源丰富,方便取水。然而,由于这里常发生洪灾,村民们决定在昔归山半山腰建立新寨,从而避开洪水的威胁,并且更好地保护古茶园。
尽管村民们大多已迁至新寨,但在每年的采茶和制茶季节,仍然有不少村民会返回老寨居住,因为老寨离昔归的古茶园较近,步行过去只需20分钟。如今,老寨的房屋多被改作初制所,用于茶叶的初步加工。
说到昔归茶的知名度,实际上它的声誉并非近几年才开始崭露头角。昔归茶历史悠久,就像布朗山的老曼峨一样,早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古时的昔归渡口,曾是缅宁至景东、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的要冲,是古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缅宁县志》记载:“澜沧江上的嘎里渡,是当时重要的渡口之一,承担着大量的水上运输。”
昔归茶的声誉也随着交通的便利迅速传播。相传在两千多年前,云南的濮人将昔归茶献给了周武王;到了宋代大理国时期,昔归茶成为了皇室的“御茶”;清朝时期,昔归茶作为贡茶被远送到北方的都城。
根据《缅宁县志》记载,昔归茶的名声早在清末民初便已经不容小觑。甚至在当时,临沧茶区的茶农将“锡规”作为一种优质茶的代表,这里的“锡规”便指的就是昔归茶。如今的昔归古茶园面积大约为460亩,其中300多亩为古茶园,年产茶叶十几吨。显然,昔归茶自古至今便备受推崇。
红茶、绿茶与普洱茶的转变
尽管昔归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它作为普洱茶的兴起却是在近些年才逐步受到关注的。在早期,临沧茶区主要以红茶和绿茶为主,晒青茶的生产较少。直到2006年以后,普洱茶逐渐兴起,一些普洱茶包装上才开始出现“昔归”二字。
因此,如果你在市场上看到标有“昔归”的普洱茶,且标称是2004年之前的生产日期,那么你就需要小心了——很可能它是后期加工的茶叶,甚至是假的昔归茶。
一眼假,不要信
“临沧之王”:昔归的独特魅力
作为临沧的“普洱之王”,昔归茶凭借其独特的古树茶资源,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里的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忙麓山的澜沧江边,树龄普遍在百年以上,甚至有一些古茶树的树龄超过了200年。这些茶树大多数没有经过过度修剪,保持着原始的树形,长势旺盛,茶叶的滋味也因此格外饱满。
而昔归茶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海拔较低。尽管昔归古茶园的海拔只有950米,相比于其他名茶产区的高海拔地带,如老班章、冰岛老寨、薄荷塘等,这一海拔似乎并不算高。但你或许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海拔较低的地方能产出如此优秀的普洱茶呢?
这里的秘密在于昔归独特的气候环境。昔归古茶园位于“低热河谷气候”区,降水量、气温变化全年稳定,且土壤是典型的澜沧江沿岸赤红壤。最重要的是,早晨和傍晚的雾气、昼夜的温差和较高的湿度共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茶树常年受益于云雾滋润,从而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每年的春茶与秋茶,尽管季节不同,但品质差异不大。 正因如此,昔归茶的香气高锐且独特,具有明显的菌香与参香。它的滋味厚重、茶气强烈,口感却又柔顺、细腻,回甘生津,口腔中的香气持久不散。正因其丰富的层次感,昔归茶被誉为“临沧班章”,无怪乎它能受到茶友们的热爱。
为了让更多茶友体验到昔归古树茶的魅力,我们特选了2013年生产的兴海茶厂昔归古树茶。经过严格的口感评测,这款茶的质量非常稳定,口感非常正宗。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