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莺山被称为“佛茶圣地”,当地立有中国书法大家沈鹏先生书写的“中国佛茶圣地”碑文。
禅茶一味,千百年来佛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一禅一茶,两种文化,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一、白莺山的地理
白莺山,坐落于临沧云县漫湾镇大丙山(主峰海拔2834米)的中部,与无量山隔江相望。
背倚大丙山野生茶树群落,海拔介于1800米至2300米之间,南北跨度达6000米,东西宽度为1.6千米。
该山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的重要种植区。
这里一年之中云雾缭绕,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昼夜温差显著。
土壤松软且透气性佳,表层富含有机质,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加之充足的水分、充足的日照和清新的空气,构成了云南大叶茶生长的理想环境。
白莺山茶区总面积达5.6万亩,以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为中心,辐射漫湾镇、茂兰镇、忙怀乡三个乡镇的25个行政村。
在海拔1800米至2300米、背靠大丙山的区域内,形成了3万亩的白莺山古茶园。
这里的茶树从形态上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从叶片大小来看,包括了特大叶、大叶、中叶和小叶等多种类型。
白莺山拥有本山茶、二嘎子茶等12个品种,包括野生型、栽培型和过渡型,共计200多万株古茶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嘎子茶王,其树龄已达到2800年。
二、白莺山的人文
据传,白莺山的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白莺山,坐落于云南澜沧江西岸,海拔2880米,常年白云缭绕,白莺聚集,因此得名。
在普洱茶众多的山头中,以动物命名的极为罕见。
关于白莺山另一种说法是:最初,这里被称为白鹰山,因常有白色鹰鸟栖息,宛若盛开的白花,故得此名。
然而,这些鹰鸟时常捕食村民的家禽,导致了人与鹰的冲突。
最终,当地人将“鹰”字改为“莺”,白鹰的传说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白莺山古茶园,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前,成型于唐宋——云南南诏大理国时期,经历代先民耕种,成为今天规模。
白莺山的古茶树被誉为“历史上最早的禅茶发源地”,经历史考证公元738年,南诏大理国推广佛教思想,位于茶马古道旁的白莺山。
因交通便利,地理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大兴佛教之风,引来修行的僧众不断在这里云聚。
于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众们在讲经修行的同时,也广种茶叶,为全国各地寺院专供佛茶,“千年佛茶之乡”就此诞生,云南最早的佛教茶文化也在这里得到发扬。
进入21世纪,白莺山逐渐为世人所知。2006年5月,在中国临沧首届茶文化博览会“茶之源”学术研讨会上。
专家们对白莺山给予了高度评价: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能够展示茶树从野生到家种整个演变过程的地区,见证了野生茶树如何转变为栽培作物的各个阶段。
白莺山古茶园是目前发现的茶树品种最为多样化的古茶园,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也是研究茶树起源与演化的天然实验室。
2021年5月13日,白莺山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正式挂牌,成为我国首家茶树演化自然博物馆。
这标志着白莺山古茶树进入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开发应用和品牌推广的新阶段。
三、白莺山的古树
白莺山古树茶园方圆 20 平方公里,自然树木稀疏分布其中。
树龄最老的在 2400 年以上,是我国仅存树龄排名第二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
树龄在百年以上的便逾万株。这些古茶树,有的成团似球,有的冠如华盖,有的郁郁苍苍,让人叹为观止。
白莺山上最出名的茶主要有本山茶、二嘎子茶、黑条子茶、白芽子茶、贺庄茶、藤子茶、柳叶茶、豆蔑茶等十多个品种,还有引种栽培的勐库大叶种茶树。
进入白莺山,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茶叶的世界。
从山脚到半山腰,古茶树分散于村落及田间,形成了村中有古茶、村边种古茶、田边地脚皆古茶、漫山遍野是古茶的独特景象。
这些古茶树形态各异,有的巨大,枝叶繁茂;有的矮小,簇拥成团。
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显示了茶树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也是茶树起源的历史见证,更是开展茶树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千百年来,茶树从各个山头蔓延到房前屋后,与人们相生相伴,绵延不息。
白莺山干茶颜色深绿,光亮润泽,芳香宜人;汤色清澈,晶莹剔透,色呈橙亮,花果香浓郁,茶面有光泽感;
滋味丰富有层次,口感清爽,意气清和,极具中和之美;茶汤丝滑,生津回甘快,口味独特,苦涩味极淡。
叶底纹理清晰,十分耐泡。浸泡后的叶底似亚麻,手拉伸展后有弹性,入口时会有回甘萦绕,口感醇和润滑。
最独特的是白莺茶除了有普洱茶韵味,还有股铁观音的香醇,令人沉醉。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