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云南白茶是寒性的吗?
2023年04月18日

云南白茶是寒性的吗?

 使用不同工艺制作的云南茶,所表现的茶性各不相同,和其它产区的茶类相同,表现为“绿茶寒,红茶暖,白茶凉”,主要包含以下3方面:
1、“茶微苦寒凉”,这个说法准确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古代人关于茶性温寒,都是怎么说的,归纳如下:
◎唐代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
唐代苏敬等编著《新修本草》记载:“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茗,苦,寒,破热气,除瘴气。”
◎宋代
宋代苏轼《茶说》记载:“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记载:“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元代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
◎明代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清代
清代黄宫锈《本草求真》记载:“茶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清代张璐《本经逢原》记载:“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
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综上所述,自唐代始,说茶性寒凉的古人,有达官贵人、文豪史家,还有茶圣鼻祖、妙手神医,从唐代到清代,无不是在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认为茶是寒凉之物,味苦微寒,饮多伤身,适当饮用,则可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凉肝、祛痰开郁、安神定惊等功效。
2、历史上,微苦寒凉的茶,究竟是什么样的茶呢?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神农时期),就有野生茶树。从中国发现茶叶、使用茶叶,制造茶叶,到现如今,已经有四五千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
商朝(公元前16世纪 - 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
西周(公元前11世纪 - 771年)茶作祭品。
春秋(公元前770 - 476年)茶作饭菜。
战国(公元前475 - 221年)茶作药物。
西汉(公元前206年 - 8年)茶为主要商品。
西晋(公元265 - 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
南北朝(公元420 - 589年)鲜叶作饼茶。
自唐朝(公元618 - 907年)发明蒸青团茶。
宋朝(公元960 - 1279年)发明蒸青散茶。
明朝(公元1368 - 1644年)创制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
清朝(公元1644 - 1911年)创制白茶、青茶。
至此,六大茶类齐全。
自唐代始,发明蒸青团茶,中国便已流行用蒸青法制造绿茶。绿茶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茶类,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自此开始,便陆续有书籍记载茶微苦寒凉的说法,这一说法逐渐被民间所认同:茶微苦寒凉,饮多伤身,适饮清火。
我们有理由相信,茶微苦寒凉一说自绿茶始,说明绿茶性寒凉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我们今天的饮茶习惯,“绿茶寒凉,红茶温热”,获得消费者一致认同,说明并不是所有茶类都是寒凉茶性。盛易祥。
3、除了绿茶性寒凉以外,其它五类茶并不都是寒凉茶性,那么,究竟是什么物质决定了茶性的寒热呢?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文章表示:咖啡因含量多少决定了茶性是否寒热。那么用同种鲜叶制作的不同类茶,茶性是否相同呢?
1979年由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中提到:“咖啡因在制茶过程中较稳定,变化很少,茶叶中咖啡因含量主要由鲜叶中咖啡因含量决定。”
由此可知,茶性是寒是热,并不是由茶叶咖啡因含量多寡决定的,否则违背常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喝到过茶性寒凉的红茶,更没有喝过寒凉的咖啡。
既然明确了“绿茶寒凉,红茶温热”,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绿茶和红茶之间,到底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1979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泰斗陈椽教授,在《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表示:“根据制法和品质的系统以及应用习惯上的分类,按照黄烷醇类含量多少的次序,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大类。”
通常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为18%~36%,主要由4类物质组成:
①黄烷醇类(即儿茶素或儿茶多酚类);
②黄酮、黄酮醇类;
③花青素、花白素类;
④酚酸和缩酚酸类。
1979年由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中提到:“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占干物质的比重很大,大约为20%~33%。其中80%以上是黄烷醇类,占鲜叶干物质总量的12%~24%。”
这么来说,绿茶和红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黄烷醇类含量不同,而按照制茶学理论,同一种鲜叶,加工工艺是决定茶叶黄烷醇类含量多少的关键因素,黄烷醇类含量及其组成,与制茶品质、茶性寒热密切相关。
自唐代始,通过生产实践,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技术,对同一种茶树鲜叶,采用不同制茶工艺,形成了不同品质与茶性的茶类,归结有6大类:
绿茶类: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黄茶类: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黑茶类:鲜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白茶类:鲜叶—萎凋—干燥
青茶类: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
红茶类:鲜叶—杀青—揉捻—“发酵”—干燥
同一种茶树鲜叶,使用不同的制茶工艺,可制造出不同品质与茶性的茶类。当茶树鲜叶这个物质基础条件确定后,制茶技术便对茶叶品质与茶性起到了主导作用,包含一系列茶叶的外形变化,内部的酶促、氧化、水解、缩合、聚合等反应,以及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等。
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黄烷醇类含量的变化,也是决定六大茶类分类的关键指标:绿茶通过高温杀青工艺,基本钝化了鲜叶中的多酚氧化酶等物质,阻止了黄烷醇类的氧化和酶促,黄烷醇类含量只减少了31.36%,保留了鲜叶中绝大多数黄烷醇类物质;红茶主要通过“发酵”工艺,基本完成了黄烷醇类氧化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黄烷醇类含量减少97.59%,黄烷醇类物质基本消耗殆尽。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判断“绿茶寒,红茶温,白茶凉”,主要由茶叶中黄烷醇类含量的多少决定的,以此类推,根据六大茶类黄烷醇类含量比较,我们可以绘制六大茶类黄烷醇类含量与茶性分类表,如下:   
参考文献
[1]安徽农学院,1979年,《制茶学》
[2]叶乃兴,2010年,《白茶:科学·技术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