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熟茶的尽头?品七十年代七子大蓝印
2023年04月18日

熟茶的尽头?品七十年代七子大蓝印

 尽头,常在远方,有时候却是现实。
探究尽头,为的是眺望远方与抵达远方的喜悦,是试图超越此时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尽头为坐标,反观现实,则可发现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遗忘了什么,错失了什么。
这是台湾作家唐诺先生《尽头》中的几句话,我很喜欢,用它来设想反思我们喝茶,很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当你认真品评一类茶品,到达一个个节点或者平静瓶颈的时候,你不得不停下来,就有一种尽头向你袭来:不仅仅是追求无止境,何时是尽头的无力无能(银子)感,更有对产品本身的无尽困惑,究竟普洱茶转化的尽头是什么,如果生茶过于复杂,那么追求当下品饮转化极为缓慢的熟茶,其目前最老的样品处于什么状态?
最老的茶,离我们很远,偶尔也会不期而遇,让你猝不及防,你还没准备好时,它已经来到你身边,等待你去探索,此时你难免有一种通过捷径抵达远方的幸运感,你会想,许多人比自己更努力更有实力,但你却更幸运。当你层层剥开茶饼的外衣,茶针穿过饼身,拨动条索,发出岁月的乐音,你会有一种终点照进现实的恍惚感,这一片比自己更沧桑的茶究竟经历了什么,有多少人接触过它,品饮、感叹、喜悦,再回头看看我们手头的茶,集邮了那么多,有多少还依然喜欢的,又有多少还没有喝过,想看价格回调到合适的时候入了。
爱茶买茶喝茶的路上,就是这样有时开心有时失望,想要入一片心仪的茶,又心疼下不了决心,那样的患得患失纠结彷徨,直到忍痛买下后,打开撬茶拍照,开开心心喝上几次,然后束之高阁,进入到对下一个目标的追逐,上面的过程反反复复上演着。但是,有一天当你喝到某种茶的终点(或者说天花板时),无论是惊喜还是失望,你都会有所领悟:我tm之前干了什么?
上面是我最近的小小感悟,不知道有多少茶友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回到今天的主题,就熟茶而言,其尽头是什么?从熟茶的工艺、原料和转化三个方面,如果能找到源头,知道所谓天花板的茶,是个什么样子,对我们今天认识茶品和品饮是否有意义?
——60-70年代热蒸发酵熟茶简介——
我们知道熟茶在70年代中期进入到标准化生产时期,通过技术摸索和经验借鉴,诞生了7452、7572的麦号茶,熟茶进入了潮水发酵的时代,到今天已经整整半个世纪,这50年左右的时间,熟茶经历了几次技术革新,包括从季节收购到按等级拼配,这些在今天即使不是主流产品,也至少占很大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原料的升级,从生态茶园到大树古树料,诞生了本世纪初的些知名茶品(例如白菜特2、陆羽班章等),还有一个就是微生物发酵技术,这主要是近十年的事情,技术上有了许多积累,但还未诞生重量级产品。综合这三个方面,叠加越陈越香这一维度,那么熟茶的尽头,其实只有两个方向,一是熟茶工艺诞生的源头,也即70年代时期,到今天半个世纪,它们现在的状态;另一个是原料升级,到今天大约1/4个世纪,时间是不如上一个方向,但25年也足以看到清晰的变化轨迹。不过,如果从尽头来说,还远未到时候,只能算一个里程碑,尽头我们暂时不谈这个方面。
70年代熟茶诞生了数字茶,但其实还有不少过渡时期的熟茶产品,它们基本上是工艺试验性的产物,有半发酵或称热蒸发酵的茶品,也有熟茶定型之前发酵程度较轻的,口感跟接近生茶的产品,其主要产品大概如下图所示。
根据一些资料,勐海茶厂熟茶的试验主要在60-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的相关茶品主要以黄印为外包装,从年代上可以细分为60年代、70年代初和中期三个部分,时间越晚,熟茶的技术越趋于标准化,发酵程度越成熟,从上述代表茶品的口感来看,可以确定为60年代出品的,只有美术字七子黄印,外包装延续50年代蓝印时期的风格,其发酵程度偏轻,口感较为强劲,在今天市场上更多作为生茶销售。受这个茶品的启发,可以想见还有更多类似的茶品,经过50年左右的转化,只要口感稍稍带有生茶的活力,我们就很难区分它是不是带有熟茶发酵的试验性质。
除了美术字七子黄印和后来的7452之外,像黄印铁饼、大黄印、黄印大饼、大蓝印和水蓝印,总体皆属于黄印系列,是热蒸发酵的代表茶品,它们的口感风格趋于一致,但配茶略有不同,其中较早期的配芽比例较重,后期尤其是大蓝印用料较为粗老,按照现在的说法,黄片茶梗较多,有点类似现在的8592的特点。
黄印茶系目前的市场行情比较明确,与同期的生茶如小绿印价差较大。
——70年代七子大蓝印品饮——
七子大蓝印属于黄印茶系,其饼型、配茶风格更接近黄印大饼,本来应为黄印大饼的一种,我们在拍卖图录中,经常能见到黄印和蓝印放在一起,实际两者风格品质接近。前文提到,被称为大蓝印,是因为从营销的角度更容易宣传和记忆,而“大”字是确实其饼面直径和厚度较常规七子饼略大的缘故。
七子大蓝印使用7682配方,所以大致的年份在70年代中期,选用较为粗老的老叶和梗,据称七子大蓝印是勐海茶厂最后一次按古董茶的原料做茶,这一点从干茶和叶底得到了印证。该茶存放环境较好,仓储较干,轻嗅有淡淡的陈香,干净无杂味。
条索确实较为粗老,紧结,耐心将其解开,可以看到完整的条索,叶片之间的胶质感明显。
开汤香气不扬,初入口是很轻的汤感,水质细腻柔滑,淡淡的木质香,第二水开始能喝到一种不同于熟茶、类似生茶的参香,甜度越往后越明显,有一定的化感。每喝完两水停下来,和茶友简单交流下,慢慢感受茶汤在口腔和身体中的感受,再品,大概六七泡后,茶质开始下降,但甜度能维持比较久。
口感明显不属于生茶的强劲活力型,符合早期熟化的特点,但和后来的潮水发酵熟茶又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汤感走向细腻顺滑,茶汤入口如一股细流,带着木质香和轻微的药香,滑向喉咙,你还没太反应过来,就已经下去了。就老熟茶的化感来说,如果我们把它和同期的发酵熟茶相比(如7452/7572),两个茶汤都有明显的水质轻柔的特点,大蓝印是细腻甜水那种,而7572带有一点砂感,所以喝起来明显偏厚。
大蓝印虽然汤质不算厚实,但气韵却毫不逊色,空调房气温大约27摄氏度,体感稍稍显凉的状态下,不显山露水,三四泡以后后背到后脑勺就有明显的热感到汗感。还有一个特点,这茶的回甘比较突出,要明显强于常见的熟茶,所以中后段,身体会有较强的愉悦感。
对于这个茶品如何定位呢?是不是熟茶的一种终极状态?熟茶走到今天最多才50年,那么作为一款现成的样品,是否可以作为熟茶陈化的最终样本加以考虑?我的看法是未必,从热蒸发酵的陈化来看,其走向更接近于印号级的熟茶化方向,和后来的潮水发酵熟茶不是一个路数,虽然属于熟茶工艺标准化的过渡期产品,但两者并无严格的承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