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茶市场摸爬滚打数年,见过太多兴冲冲来买茶的新手,最后带着一肚子委屈离开。今天就跟各位聊聊,为什么我总劝新入行的茶友别急着去茶城买茶。这行当的水啊,比陈年普洱的茶汤还要深上三分。
“三泡戏”里的偷梁换柱
记得去年有位深圳的年轻茶友小李,兴冲冲地拿着一饼"1998年勐海红印"来找我鉴定,说是花了六千多在茶城买的"珍藏品"。我一看那茶饼就直摇头——包装纸的纹路明显是现代机械压制的,所谓的"老茶"闻起来一股子仓味,内飞上的字体跟真品相差甚远。小李说茶城老板给他泡的时候,那茶汤红浓透亮,喝下去回甘生津,还说什么"这批茶是从香港老茶仓回流的"。
其实啊,这种套路在我们行内叫"三泡戏":第一泡用真老茶建立信任,第二泡掺假茶混淆味觉,第三泡直接偷梁换柱。小李喝到的所谓"红印",很可能是用边境料拼配,再放在潮湿环境里加速氧化的仿品。
茶城这个地方,就像个巨大的舞台,每个摊位都在上演着自己的戏码。你随便走进一家店,老板就会热情地招呼你坐下喝茶。他们最擅长用一套固定话术:"这款茶是当年某某茶厂老师傅的私藏""这批货是从马来西亚回流的老茶""你看这茶油,没有几十年出不来"。
新手听了这些玄乎的说辞,再配上老板笃定的眼神,很容易就信以为真。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老茶客都明白,90年代的老茶存世量极少,能在市面上流通的更是凤毛麟角,怎么可能随便一个茶城摊位就能拿出十几饼?
茶桌上的“饥饿营销”
说到试茶,这里面的门道就更深了。茶城老板们都是心理战的高手,他们会观察你的反应,如果你对某款茶表现出兴趣,他们立刻就会说"这款茶所剩不多了""刚才有位老客户订走了大半"。这种制造稀缺感的把戏,往往能让新手冲动下单。
更有些老板,会在你试茶的时候故意聊些茶山见闻、制茶秘辛,用专业术语把你绕晕,让你不好意思质疑茶叶的真伪。我就见过一位老板,给客人泡茶时非要点上沉香,说是为了营造品茶氛围,其实是为了干扰客人的嗅觉判断。
新手最容易栽的跟头,就是把一些表象特征当作判断老茶的标准。比如看到茶饼颜色深就以为是老茶,其实可能是渥堆发酵时做了手脚;喝到苦涩味重就觉得是"茶气足",殊不知真正的好茶应该是醇厚顺滑;闻到陈香就激动,却分不清自然陈化和人为做旧的区别。有个让我哭笑不得的例子:有位茶友坚信自己买到了"70年代黄印",理由是茶饼上有黄色斑点。后来一看,那分明是仓储不当产生的霉斑。
那些年交过的“学费”
在东莞这个普洱茶集散地,我们老茶商之间流传着一句话:"茶城买老茶,十买九骗,还有一个在准备骗。"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反映了现状。真正的老茶交易往往发生在熟人圈子,要看原件原箱,要查流转记录,要验仓储环境。而茶城里那些拆零的"老茶",就像没有户口的黑户,根本说不清来历。有些老板甚至会准备两套包装,客人要看的时候拿出真包装,实际发货时用仿制品。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令人痛心的例子:有位退休教师把养老钱都砸在了所谓的"古董茶"上,最后发现全是赝品;还有位企业家为了送礼有面子,在茶城买了所谓的"70年代的广云贡饼",结果在重要场合被懂行的客人当场识破。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普洱茶这个行当,光有钱不行,还得有眼力。
普洱茶的“慢哲学”
对于真心想入门普洱茶的新手,我的建议是:先别急着去茶城淘宝。不妨从大厂的常规产品喝起,比如大益的7542、下关的甲沱,这些茶每年都有生产,价格透明,品质稳定。等喝明白了这些基础茶,再慢慢接触中期茶。平时多参加茶友聚会,向有经验的藏家请教。记住,真正的好茶不怕等,怕的是你还没学会辨别就仓促出手。
普洱茶是个需要时间沉淀的爱好,就像茶叶本身的陈化一样,急不得。与其在茶城交学费,不如静下心来慢慢学习。等哪天你能一眼看穿茶城那些把戏的时候,再去也不迟。到那时,你不仅能避开陷阱,说不定还能在茶城的某个角落,发现那些老板们自己都认不出来的漏网之鱼。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