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西湖龙井北宋年间,杭州天竺寺的辩才禅师种下茶树,成为龙井茶的起源。至元代,龙井之名初现,文人雅士争相吟咏。虞伯生《游龙井》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昼晴”之句,道尽茶山云雾缭绕的意境。明代是西湖龙井的崛起之时。茶香逐渐从寺院飘向民间,成为百姓杯中的寻常滋味。万历《杭州府志》赞其“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钱塘县志》更以“豆花香、色清味甘”点出龙井的独特风韵。至此,龙井已跻身全国名茶之列。
乾隆与御茶的传奇清代乾隆帝六下江南,四访龙井,为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钦赐“御茶”之名。他笔下的“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道破清明前后采茶的奥妙。其诗《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中,“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既赞茶质,亦叹茶农辛劳。
西湖龙井的三大品种群体种:龙井“土生土长”的原生品种,茶味层次丰富却产量不稳,如今渐被取代,但仍是老茶客心中的白月光。龙井43号:农科院培育的“优等生”,发芽早、耐采摘,品质稳定,占据市场主流。龙井长叶:因外形细长不受茶农青睐,种植稀少,市面上难得一见。盛易祥。
不可复制的风土密码西湖龙井的精华,藏在狮峰山的白砂土与独特小气候中。陆羽《茶经》所言“上者生烂石”,在此得以印证。茶农笑称:“雨后上山,鞋不沾泥”,便是白砂土疏松透气的明证。而土质肥沃之地反难育好茶,恰如茶树“生于忧患”的哲学。
一杯龙井,百般匠心手工茶:十大手法“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缺一不可。成茶扁平滑润,香气浓郁带花香,色泽稍暗却韵味悠长。机手结合茶:机器塑形,手工点睛,兼得挺直外形与厚重质感,被视为现代工艺的完美平衡。全机制茶:虽扁平鲜润,却少了手工的温度,茶形松散如蝶,终逊一筹。
茶山背后的人间烟火寒冬采茶时,茶工裹着防风服,手指冻得僵硬,偶将老叶混入茶筐,茶农亦不忍苛责,只默默挑拣。年过六旬的韩师傅,从大年初一起日日登山,十几分钟直抵白鹤峰顶的茶园。年轻人气喘吁吁,他笑言:“茶树等不得人,脚程慢了,芽就老了。”千年龙井,半是风土,半是人心。从辩才禅师的初种,到乾隆的诗篇,再到今日茶农的坚守,这一盏春色,终在时光中淬炼成永恒。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