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你会拒绝普洱生茶吗?普洱生茶不是普洱茶?
2023年04月18日

你会拒绝普洱生茶吗?普洱生茶不是普洱茶?

 很多人初喝普洱生茶,总有一点不适。这种不适,源自于对绿茶的对比。适应一段时间后又离不开生茶,绿茶情结让我们无法拒绝生茶。
多年来,在中国的家庭里,不管是长者还是孩童,绿茶一直都是家中常备,碧螺春、龙井、蒸酶、毛尖,从玻璃杯到大口缸,绿茶的记忆,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
我们总会遇上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绿色的茶叶,或挺拔、或舒展、或浮沉、或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闻着更是沁人心脾,凑嘴喝上一口,新鲜得仿佛可以让你听到青山绿水间燕雀的鸣叫。
有一天,当你遇到了普洱生茶,茶汤金黄,茶叶不绿,杯上没有明显的清香,一堆“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金黄色汤汁漾出,喝一口,却有如同低度酒和高度酒的味觉转换,一时不是很容易接受,放下一次、两次后,慢慢开始习惯它对味蕾的刺激。
扭身而走的茶客,走着走着又停步犹豫了,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是什么原因?于是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学习一些普洱茶知识,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这一回头,性命交关,一旦喝上,就再也放不下了。正如有句话所说:喝茶人的终点是普洱茶。
有了绿茶情结,用绿茶的标准来品鉴普洱茶,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还需要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吗?还需要等待生茶陈化多年后再品饮吗?普洱生茶能否取代传统普洱茶?
这些问题,归结为个问题,就是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
普洱茶定义和标准必须继承和尊重历史,只用普洱茶短短的50年来说明,显得没有说服力。历史上普洱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普洱茶正式进入历史视野是在清代。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这些年代都茶事兴盛。最为重要的时期,则是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9年)。其主要标志,是诸多“号级茶”的出现。
“号级茶”,是指为了进贡或外销而形成的一批茶号和品牌。早在光绪之前,乾隆年间就有了同庆号,道光年间就有了车顺号,同治年间就有了福昌号,都是气象不凡的开山门庭,我们现在基本无法尝到、感受它们的味道。留存至今创立于光绪元年宋聘号,其价值早已是千万身价。
如果说,光绪元年是云南经典茶号的创立之年,那么,光绪末年则是云南所有茶号的浩劫之年。由于匪患和病疫流行,易武几乎所有茶号都关门闭市。
到了二十世纪,就有人试图按照现代实业的规程来筹建茶厂。
直到1940年,从欧洲回来的范和钧先生,按照现代实业的规程来筹建茶厂,真正把勐海的佛海茶厂建立起来,大批由包装纸上所印的字迹颜色而定名的“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等品牌,陆续上市。有趣的是,正是这些偶尔印上的颜色,居然成了普洱茶历史上的里程碑,五彩斑斓地开启了“印级茶”的时代。
无奈海内外的需求越来越大,“印级茶”也撑不住了。普洱茶要增加产量,关键在于缩短发酵时间,这就产生了个也是从偶然错误开始的故事。
据说有一个叫卢铸勋的先生在香港做红茶,那次由于火候掌握不好,做坏了,发现了某种奇特的发酵效果。急于缩短普洱茶发酵时间的茶商们从中看出了一点端倪,便在香港、广东一带做了一些实验。终于,一九七三年,由昆明茶厂厂长吴启英女士带领,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以“发水渥堆”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熟茶。熟茶中,陆续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品牌。
当然,也有不少茶人依然寄情于自然发酵的生茶,于是,熟茶的爆红也刺激了生茶的发展。在后来统称“云南七子饼”的现代普洱系列中,就有很多可以称赞的生茶产品。从此之后,生、熟两道,并驾齐驱。
关于生茶是不是普洱茶的问题,一直就争议不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茶叶科学家鉴于全国产茶地太多,茶名繁杂,陈椽教授将茶叶按生产工艺和内质变化,分为红、绿、青、白、黑、黄六类,结束了过去按产地命名、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是按照科学的分类原则建立的,要求绝对清晰,绝对准确,也就是说,指标有可重复性。他们还认为,茶叶在加工成六大茶类的某一类之后,就停止了转变,转变只能是劣变。按这种观点,普洱茶自然就被划入绿茶范围。为了与烘青工艺的高级绿茶相区别,产地茶农就给晒青绿茶起名生茶。这种生茶往往被香港、南洋,被当地的茶人放很多年以后出售,这种茶就叫老生茶。老生茶的特点汤色红浓,耐泡,苦涩度低,有特殊的陈香和厚重的汤感。
在2003年就有人针对,云南省制定的普洱茶标准“以云南省一定区域的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
散茶和紧压茶。”提出质疑:生茶只是原料,必须经过后发酵才能叫普洱茶。那么当厂家销售生茶的时候。是否属于用原料冒充成品?茶厂生产了那么多生茶,难道仅仅是为发烧友当绿茶直接喝了?当茶厂在生茶的包装上写上普洱茶的时候,是属于道德瑕疵还是已经违法?
近年来,有的学者也提出:对普洱茶生茶来说,由于各厂家工艺不同,它出厂时就可能偏向白茶、或者黄茶或者是完全的晒青茶。同时,生产出来后它还在继续转化,定义的清晰性、简洁性、准确性就无法保证。也就是说,普洱生茶是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茶。而变化的过程由于外界条件的千变万化,只能预测,难以重现。
直到今天,即便是国际标准《茶叶分类》把普洱生茶划为绿茶范畴,但是关于普洱生茶是不是绿茶的争论依然难于下定论。
写到最后:普洱生茶是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茶,是“活着”的茶,这个概念已经得到广大茶客们的接受,如果让把普洱生茶重新定位,必须等待着生茶的自然发酵才出售,或者茶客们自己储存多年陈化后才品饮,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瞎折腾”,没事找事,研究历史,分析成因,制定标准为的是让这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如果非要让云南众多的厂家必须转产熟茶,或者积压大量的资金,出售后发酵普洱茶,等待他们的将是,熬过很长的一段没有产品的严冬。这对普洱茶名山如易武、班章、冰岛、昔归、困鹿山等地将是一个的灾难。
普洱生茶现在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正说明了市场的需求和个性化追求的差异性,存在既合理,普洱茶在书本上、国际标准上是什么不重要,在茶客们心里是很关键,茶客们有绿茶情结会选择春茶,喜欢时间的沉淀会选择老茶,喜欢韵味悠长、回味无穷的感觉会选择好的熟茶,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也好,普洱毛茶也罢,我们应该理智、全面地看待普洱茶,将普洱茶放入历史、时间、空间的多维系统里进行考察。也就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是一个从生茶到熟茶的系统,它在特定的静止时刻,都可以用不同程度的“生茶度”或者“熟茶度”来表示,生熟是辨证的统一,统一在“普洱茶”这个大名下面。生茶是普洱茶的启始;陈化着的生茶,是普洱茶生命的一个阶段,它有无数的过度类型,内质和品质不断转化;陪伴、品饮、感受、接纳和等待才是我们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