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凤庆香竹菁茶祖真实树龄不过千年,云南濮人从未向周武王献茶
2023年04月18日

凤庆香竹菁茶祖真实树龄不过千年,云南濮人从未向周武王献茶

谁发明了普洱茶?谁最早在云南规模植茶?很多云南的茶商,茶农,甚至是茶叶专家,都想将这些身份交给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孔明南征,七擒孟获”的故事脍炙人口,很多人都愿意相信诸葛亮当年曾率领大军到过云南,并教会这里的人们耕种织布、种茶制茶,而普洱茶正是在此时发明的。

这一说法流传甚远,在很多非濮人后裔为主的云南茶区,至今都供奉有诸葛亮的塑像,一些茶山在祭祀茶祖时(尤其是商业性质),也愿意将诸葛亮的牌位与茶祖帕艾冷,茶圣陆羽放在一起。

遗憾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普洱茶的发明者,更不是云南种茶制茶的奠基人,因为孔明先生从未去过云南,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七擒孟获”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的一个章节。

那么,最早在云南地区完成驯化茶种,培育栽培型茶树,规模植茶等一系列重任的,又是何方神圣?为什么是在三国时期完成的?“濮人创茶录”专题第一篇,让我们一起证伪求真,探寻云南植茶的真正面貌。

3200年树龄的古茶树缺乏确凿证据

上期文章中,陆离明确提出了“云南植茶始于东汉末年”的观点,要证明这一观点,首先要论证的就是那棵相传有着3200年历史的凤庆香竹菁栽培型古树,这里我们主要从当时云南的文明发展程度,树龄实际测算过程这两大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凤庆香竹菁栽培型古树如果真的有3200年树龄,那就说明其是在殷商晚期就已经栽下,要知道当时的凤庆地区尚处于忙怀类型新石器文化时期,用的是以鹅卵石打制成的钺形肩石斧,吃的是采摘游猎来的野果兽肉,用的是夹有砂石的灰陶,农耕文明和金属冶炼都尚未出现,这种社会条件下,并不具备驯化出栽培型茶树所需的三大条件。

其次,目前茶学界公认树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是南糯山茶王,其死亡后经准确的点算年轮,才被确定为有800多年的树龄,而香竹菁古茶树尚且存活,无法以年轮法测算,据说是早在80年代,北京农展馆馆长就以“同位素测年法”测量得其树龄为3200年,后来还找来中日两国的博士做背书,但这种方法真的准确吗?

同位素测年法,利用的是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规律,适用的测算年份范围非常大,比如C14法能做到万年尺度,而而像U-Th-Pb和Sm-Nd等体系可以测试几亿到数十亿年的年龄,用这种地质考古的方法,去测算还在新陈代谢的茶树活体的年龄,误差会非常大,也是非常不科学的。

有关香竹菁古茶树3200年树龄的另一项所谓证据,则是来自美国茶叶学会会长奥斯丁的考察,实际上这位会长的原话是“It is the largest ancient tea tree discovered in the world so far”(它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大的古茶树),注意是“Big”(大),不是“Old”(老)。

对于很多地方动辄千年树龄以上的茶王树猫腻,中国农科院教授,古茶树研究领域权威虞富莲先生在著作《中国古茶树》明确指出:“目前树龄测定尚无易行且不损树之法,普遍以村寨历史、流传等作推断。”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虞教授更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云南茶叶界对古茶树树龄的判断几乎是错误的!云南根本没有超过10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很多都是地方政府官员搞的形象工程,是不科学的!”

目前,已经被确切证明的,有实物证据作支撑的不同类型最老古茶树,是1700年树龄的巴达山野生型茶树(60年代云南省茶科所专家团测算,2012年枯死)、千年左右的邦崴过渡型茶树(1992年《澜沧邦崴大茶树考证意见》专家组共同意见)、8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树(年轮法测算,1996年枯死),有其他证据确凿的千年以上古茶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江汉百濮”和“云南濮人”是两码事

既然现存的实物证据,无法将云南充分驯化出茶树的历史上溯至殷周时期,那同样是记载殷周历史的“百濮……为献”,以及留存下的写有“濮”字的甲骨文,是否又能够证明当时的云南濮人已经驯化出了茶种,并向中原上供过茶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中原政权在历史文献中记录的“百濮”,与布朗等族的祖先“濮人”,是否属于同一个族系?

“百濮”即为众濮,是中原政权对南方蛮族的一种统称。殷周时期,“百濮”最早是以臣服纳贡的方国身份进入中原王朝视野的,那句著名的“百濮……为献”就出自《逸周书·王会》中的“伊尹朝献”部分,由此,甲骨文中有了濮字(亦写作卜、僕)。

随着“百濮”与中原地区的往来,古籍中也逐渐有了“百濮”的相关记载,其生活在南方的江汉地区, 如《左传·鲁昭公九年》就记载了“巴、濮、邓,吾南土也”,《文献通考》也称“濮在江汉之间”。当时的“百濮”也有了定居的城池,属于原始的联合城邦制国,也即《左传·文公十六年》所说的“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自聚”。

据《尚书·牧哲》记载,“濮”后来背叛了“商”,并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此时,“濮”虽然在中原政权那里有了一定知名度,但自认是华夏正统的中原精英,并没有将“百濮“当做自己的臣民,更不会去插手“百濮“与其他势力的冲突。

当时,楚国不仅是江汉地区的头号霸主,甚至还有称霸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把楚国大军开至洛阳(东周首都)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还傲慢地询问了周朝象征王权的“九鼎”大小轻重,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典故,和这样一个强国做邻居,百濮只能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40年,春秋初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后便“始开濮地”,百濮很多地盘都被侵夺;《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曾被楚强行征服的“群蛮及庸国、䴢国、百濮等”,趁楚国闹饥荒时“皆叛”,试图反攻,没想到楚文王大手一挥,招来了实力强劲的秦国和巴蜀,直接灭了联军中实力较强的庸国和䴢国,百濮势力也大大衰减。

《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公元前523年,“楚子为舟师以伐濮”,自知抵抗无望的百濮只好选择放弃家园,兵分两路向着西方和南方迁徙,其中人数较多的那支留在了武陵五溪(今湖南怀化),也有一些进入了黔西和川东南等地。

百濮的迁徙,以及与当地民族的融合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两汉和魏晋时期都仍有记载,《汉书·张蹇传》就称汉武帝时期云南有“夷濮阻城“,西晋《蜀都赋》称四川“绵亘百濮”。

上文提过的《华阳国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文中将迁入四川的濮人分成了“夷濮”、“滇濮”、“鸠僚濮”等,其中“滇濮”就是云南史中的著名文明“古滇国”,可惜其他内容大多比较模糊,无法被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