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是世界茶树之源,而茶树的演变历经数千万年。1978 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发现距今3540万年前的以宽叶木兰为主体的植物化石群,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景谷植物群内的茶树得以生存发展,并逐渐向四周扩散形成古茶树群落,为后来的人类使用茶叶提供了物质基础。
普洱茶最初是濮人种植的茶, 濮人是先秦时期生活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民族,其分布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武王伐纣之时,濮人与周武王会盟,一同讨伐商纣王,《尚书·牧誓》载:“我友邦冢君,御事……濮人”,《新纂云南通志》中也记载:“周武王伐纣,髳人濮人防于孟津”。在武王克殷后,参加会盟的众多民族向周武王纳贡敬献,其中一种珍贵的物品就是茶叶。《华阳国志》第十二卷和《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提到少数民族向周武王纳贡茶叶。目前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敬献茶叶,但“濮人”分布的范围尚不确定,假说成立与否还有待考证。
孔明兴茶。在云南茶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诸葛亮南征来到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手下军士患眼疾,药物供不应求,对行军影响很大。于是诸葛亮将手杖插在山上,手杖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青枝绿叶。将士们采集树上的叶子煮水饮用和洗眼之后,眼睛便复明了。那手杖长成的树即茶树,武侯当年种的茶树,人称“茶王树”,那座山被称为“孔明山”。当地人尊崇诸葛亮为“茶祖”,每年在诸葛亮的生日饮茶聚会,称作“茶祖会”。
叭岩冷种茶。据布朗族先人传说,“腊”是布朗族祖先在游猎生活时期在采摘野果、野菜活动中发现的“野菜”之一,被称为“得责”,岩冷在先人留下的对“得责”的标记下找到了它,并将其果实摘下带回部落住地进行人工种植和发展,这样野生“得责”就慢慢变成了人工种植的“得责”了。为了与其它野菜分开使用, 岩冷给“得责”取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腊”,意为绿叶,为后来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僾尼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叭岩冷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会有死亡时,留下这宝石和茶叶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叭岩冷因此被布朗族尊为种茶始祖。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词唱到:“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二、普洱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云南历史的发展是普洱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云南的制茶发展史上,它的技术起点与巴蜀及江南制茶发展相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茶叶却远远落后于巴蜀、江南茶区,但是正是因为如此,才在云南这块宝土上孕育出了这一茶中奇葩。这都是与云南长期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据考证,云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长期游离于中央王朝所管辖的行政区外。战国时期秦始皇曾派人修建了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五尺栈道”,将云南短期纳入版图,但在十多年后,因南夷作乱,在汉初将巴蜀与云南之间的通道要塞全部关闭,没有了来往。从东汉到三国时期亮定南中,对云南的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汉人开始种植利用茶叶,对巴蜀文化和云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云南种茶的历史。从晋到唐这段时间,中央政府一直未在云南地区设治,这一时期巴蜀及江南茶叶已发生了从生晒羹饮到蒸青饼茶的飞跃发展,而普洱茶区却因缺乏与中国主流茶文化的交流而停滞不前。
唐初,朝廷统治了云南省,但是好景不长,公元733年,蒙舍蛮皮氏打败唐军在云南建立起独立的南诏王国。又在宋朝时期,段思平夺取政权在云南建立大理国而独立于宋代版土,以致唐宋这两个朝代正是中国茶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那时普洱茶区属云南王国的银生城管辖,普洱茶则在“隔离于世”的环境中缓慢地发展着,所以在陆羽《茶经》也未把云南作为茶区列入,在这之前,也只有出使过南诏的唐使樊绰在《蛮书》中有相关记载。就更不用说宋朝盛行的龙团凤饼以及斗茶之风的盛况了。元朝灭大理国后,逐步在云南进行了改土归流政策与明朝的洪武调卫及屯兵制的政策,大批汉人迁居云南,使中原文化在云南得到了渗透和传播,推动了云南茶叶向团饼茶发展。但由于云南大叶种茶内含物丰富,滋味苦涩浓强,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喜爱,仍处在自然发展状态时期。
元朝忽思慧撰《饮膳正要》则有:“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涩,煎用酥油”的记载。明朝宋濂等撰《元史·荼课》载:“西番大叶茶,建宁胯茶,亦无从知始末,故皆不著。”《明会典·茶课》记载:“茶课数,云南银一十七两三钱一分四厘”。而清初(1960年)阿世坦等编《清会典·荼课》还有:“广西云南茶课,二者不产茶,凡有贩茶抽税无定额”的说法。这一阶段云南茶叶除在滇中销售外,主要销往西藏地区。到了清朝,朝廷才在云南建立茶叶市场,把普洱茶当作一种贡品。从此,云南茶业及其普洱茶才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二)云南地理条件成就了普洱茶的发展
云南地处中国的南夷边疆,属云南高原地区,山峦起伏,历史上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经济不发达,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就使云南大叶种茶有了特殊的消费群体。它的茶叶主要销售到康藏和东南亚国家,全靠人背马驮,要运输产品到目的地,需要历时一年半载,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在运输过程中,经过日晒雨淋,微生物作用,茶叶中的水分、以及在茶叶中积聚的热量和空气的作用,形成了无人工控制的“渥堆”过程,也形成了它独具风味品质的一类茶。总之,普洱茶的发展和形成是在云南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它有着和其它茶类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三、普洱茶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最早开始种茶的人为商周时期西南夷中的濮人。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意为:在周武王联合当时西南夷濮人部落一起讨伐以后,濮人们就将他们所产的茶作为贡品献给武王。这里所说的濮人,即今天分布在云南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先民们。由此可见在三千多年前的云南民族地区已开始产茶。
清朝时期编纂的《普洱府志》当中有记载:“旧时武侯遍游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芒于莽枝,埋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此名其山。”武侯即为诸葛孔明,而据此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普洱茶便已流传,且六大茶山的得名也源自于孔明。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