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普洱茶的起源及传说(2)
(二)发展阶段
最早在史书中明确记载普洱茶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为云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的便是民族地区特有的饮茶方法。及至宋代,形成了“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南宋李石撰写的《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相似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这两处提到的“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当时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辖今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如果按照产地和集散地命名,唐代南诏时期的茶叶均可称之为“银生茶”,可以说它是后来“普洱茶”的前身,但当时还没有“普洱茶”一名。
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金齿国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当时,金齿虽然有茶叶交易,数量亦不大,致使明代所著的《元史》仍将云南列为不产茶的行省。云南茶叶的发展到明代时最出名的为昆明的太华茶、大理感通寺茶和湾甸(今昌宁县内)茶。大路茶有永宁(今宁蒗县)“剪刀粗茶”,车里(今普洱县以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茶”和乌蒙(今昭通地区)的“乌蒙茶”(乌蒙当时归四川管辖)。当时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属“普茶”。在明万历年间,《云南通志》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明代早期“普耳”无三点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也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此“普茶”即“普洱茶,”因为当时西双版纳属普洱府管辖,普洱又是当时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因而得名。
(三)鼎盛阶段
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 “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这里明确了具体产地——普洱茶是产自普洱山的。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也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的魅力不仅在于民间,满族入主中原后,由于普洱茶“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的特性,满足了以奶制品和肉制品为主食的游牧民族满族人的消食需要,普洱茶成为皇家贡茶,甚至受到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的美赞。
按清人倪蜕 《滇云历年传》 卷十二的记载,清朝命“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专管普洱茶的生产与贸易,并将普洱茶设为贡茶,由“思茅厅每岁承办”,并“倒于藩库银息项下支银一千两转发采办”,在贡茶未上贡京师前不许民间进行贸易。而皇室对普洱贡茶也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按道光年间《普洱府志》 的记载:贡品“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在采办完毕后,“八色”普洱茶随马帮穿越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最终运至京师。作为贡品的普洱茶除了用作皇室百官的享用饮品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名片走向世界。清朝时期,清政府享有庞大数量的朝贡国。在接受属国的纳贡后,为表示“天朝上国”的地位,清政府会对属国给予丰厚的嘉奖,其中就包括普洱茶。随朝贡贸易的发展,普洱茶逐渐流入中亚和欧洲等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名片走向世界。
(四)沉寂阶段
普洱茶兴盛于明清,后随政权局势的恶化而在清末民初走向衰落。“光绪十三年 (1908),进贡北京的普洱茶在昆明附近被劫匪抢劫,云南省地方政府停止了普洱茶的纳贡,普洱贡茶时代随之结束”。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云南茶叶市场空前萧条,老牌茶区易武等地“因技术不求改善,制法守旧”,加上瘟疫横行,茶农大量外逃,“以致产量锐减,销场日滞。”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普洱茶的发展停滞不前。
(五)复苏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云南普洱茶开始重回到大众的视野中。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经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的新茶路的开发,以及包装和仓储条件的改善,普洱茶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由过去100天缩短为40天,普洱茶的自然后发酵过程较难于此期间完成,因此,各厂开始研究人工陈化工艺,包括20世纪50年代下关茶厂的人工冷发酵、蒸汽热发酵的工艺研究。20 世纪70年代初,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普洱茶生产供不应求。根据消费者对普洱茶的要求,云南省茶叶公司在昆明茶厂研制人工后发酵普洱茶,在勐海茶厂等国营生产厂家推行现代普洱茶生产新工艺、新技术,使普洱茶加工进入了注重科技、重视品质和效益的新时期。
2022年9月27日
四、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主要指古代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川滇藏三地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商路。“茶马古道”以马帮为媒介,将云南、四川等传统产茶区域与盛产马匹、酥油、皮草的藏区相连接,进行茶马贸易,实现彼此之间的互通有无。石硕在《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一文中指出,茶马古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与吐蕃交往时期,茶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祖国内地传入吐蕃。然而“茶马古道”这一概念的提出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木霁弘等学者提出。明朝时期,为拉拢少数民族,朝廷准许永宁(今宁蒗县永宁)茶叶自由贸易,与当地少数民族易换红缨、毡、衫、布等,当时既有当地边销茶流出,也有川茶进入。清末民初时,茶叶贸易不再局限于川藏线所至区域,向外延伸至香港、东南亚等地,外销茶逐渐盛行。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的五条“茶马古道”: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南延车佛、打洛,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从这条路由骡马运到昆明。许多老字号茶庄的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里(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然后再转运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等地。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由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迫尔等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我国西藏和欧洲等地。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而后到孟连出缅甸。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绕往老挝北部各地。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大道遗址。“茶马古道”使普洱茶销往国内各省区,远销中国港澳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