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与生态智慧(2)
2023年04月18日

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与生态智慧(2)


景迈山先民逐渐认识到茶树生长习性,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荫乔木,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林。
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林下种植技术使得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
上层主要生长茱萸、木荷、多衣、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中层是以茶树为优势树种,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为禾本科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景迈山古茶林呈现出“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观。
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方式,使景迈山古茶林具有与天然林十分相似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125 科、489 属、943种和变种,超过30个种的科依次为兰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菊科和唇形科,植物科以亚热带成分为主,而植物属、种则以热带成分为主。
中国特有种214 种,占23.2%,其中云南特有种 108 种,占特有种总数的 50.5%。
种植茶树好比育人。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园丁和木匠》中,提到过两种风格迥异的养育模式: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
而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一个木匠,他们的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最初计划。
景迈人在种茶方式上或许与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到的园丁方式更能对话。
可以想象在千年之前,山上的世居民族首先是爱这座山的本来面貌,在顺应原本山川草木习性的基础上,将茶树种入;然后,相信茶树本身的力量,并以爱护生物多样性的目光看待山中万物的生长。
直到有一天,茶树能够在林中自然生长,并能够依靠自身力量每年长出新芽。
于是在景迈山的云海与沃土间、森林下,茶树与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花草、动物、昆虫、微生物共生千百年,形成了一个不同物种间和谐、互惠的生态系统,造就了山野气韵独特的景迈茶香。
正是这样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智慧,让景迈山成为众多茶山中独一无二的一座。
景迈山的吸引力是什么?是景迈山能够让来到这里的人感受到的身心舒适,能让人回归到原始自然状态的、让人找回最本真的身心连接的能力。
是人在景迈山上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自然智慧,天、地、阳光、风、雨、露,花、鸟、兽、虫、树、人彼此和谐,生生不息。
这份和谐已持续千年,背后的力量,是景迈山上的原住民族自开辟种茶时代起传承并持续活用的,启示后辈如何保护和延续种茶、人居、与自然协同发展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这个在中国西南边陲因原住民的传承,以及高山大河的阻隔而保留下来的,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协同发展的农耕文明,对于经历了封建农耕时代、资本和工业信息时代,正处于人造文明加速中的全人类,具有作为文化遗产的范本意义。
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生命自地球孕育,人类从自然而来。
如今,景迈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景迈山真正成为了一个地球村,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古茶林活态文化的典范。
来源:赵偲 普洱杂志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120411123240cee6e7ee075aaa.jpg 
 
 15411225351837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