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
从史料记载看,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现在的布郎族)已经种茶。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腹,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包括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伐纣王。当时,云南的濮人向周武王进贡云南茶,之后,周朝将巴蜀及西南夷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国吴普在其吴《本草·菜部》载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荼即古茶字。“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立滇国、封尝羌为滇王,以滇池为中心,设益州郡。该史料说明西汉时期,云南就已种植茶树。公元225年(蜀建兴三年)诸葛亮孔明平定南中(从东汉未起,南中是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后,在南中地区倡导种茶,发展南中地区经济,使南中茶叶颇负盛名。
两晋时期
晋,傅巽《七海》载有:“蒲桃宛杂,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成个成块的紧茶,说明云南紧茶在汉晋时期已是与宛杂,齐柿、燕栗、巫山朱桔、西极石蜜齐名的特产。
秦汉时期秦
从秦汉开始,中央集权加强,使全国“山泽之财”“平输之藏”充分集中,形成,雄厚经济实力伸向四方,并辐射出磁铁般向心力吸引着周边各族的内聚。特别汉武开发交通经营西南夷,设置郡县,将西南夷地大一统人中国版图。川滇茶叶已成边疆向内地中央王朝的贸易和贡奉之物。如汉代史载益州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盛易祥。
唐朝时期
普洱茶开始以“银生茶”出现,并且逐渐成为皇室和贵族的茶叶,尤其是唐玄宗时期,普洱茶被用作贡品茶。唐出使出南诏的樊绰在其所着《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茶即是指普洱茶;古“银生城”在今云南省景东县,为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思茅地区;“诸山”指的就是西双版纳的普洱茶千年圣地“六大茶山”。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朝廷实行“以茶易马”的政策,普洱茶被制成紧团茶,用于与其他少数交换战马。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普洱茶被正式命名为“普茶”,并且在市场上成为重要的商品之一。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金齿、白夷(指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盛易祥。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普洱茶的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朝中期,普洱茶开始以茶饼的形式出现,并在滇、越边贸易中流行。《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各贩于普洱。......由来久矣。”可见,普洱茶这名词最早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明人谢肇涮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普洱茶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当时的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于雍正七年七月置普洱府,所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力,同时选用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清朝廷。从此,普洱茶开始了189年的贡茶历史。普洱府成为滇南重镇和茶叶的集散地。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成熟和发展。不幸的是了,到了清代后期,由于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开始出现衰。茶农受损,茶商无利,以至“普洱产茶,颇为民害”。到清代末年茶税更重,官府层层盘剥,茶农不堪重赋,弃茶另谋它业。满山茶树在疏于管理之际连遭火患,当地茶树焚毁,疾病流行,普洱茶的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近现代时期
步入20世纪之后,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仍然不见起色。印度茶、斯里兰卡茶纷纷进入国际市场,与普洱茶竞争,普洱茶更步入雪上加霜的境地。抗日战争期间,茶叶外销路线被切断,社会动荡,茶农四迁,盛极一时的各大茶庄纷纷倒闭,普洱茶就此结束了辉煌。到了解放前夕,由财团独家垄断的茶叶公司将资产转移,导致普洱茶生产骤降,年产量仅5千余担,跌至最低谷。
新中国成立之后,云南普洱茶重现生机。1976年以来,西双版纳、思茅一带的茶叶生产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普洱茶生产呈现出跳跃发展的态势,销路日广。近年来,普洱茶出口量持续增长,不仅深受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而且远销日本、西欧,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的保健饮品。
从普洱茶的历史脉络看来,普洱茶出现于商周时期,兴起于汉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其产地是以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攸乐、革登、蛮砖、莽芝、倚邦、曼撤-易武)”为中心,覆盖云南省澜沧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带地区历史上属普洱府之管辖地。普洱府也因其政治文化地理位置而成为澜沧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的经济中心和茶叶贸易集散地。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