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普洱熟茶之 “易武银奖”
2023年04月18日

普洱熟茶之 “易武银奖”

 在普洱的世界里,有人喜欢生茶,也有人喜欢熟茶各有所好,喜欢喝熟茶的朋友们,对临沧熟茶和勐海熟茶想必一定不会陌生,这些熟悉而又经典的味道。然而谈及“易武味”,大概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便是一山一味,易武生茶柔中带刚的的山野气韵,以及独特的蜜甜花香。对于易武来说,自古以来都是名茶辈出号级茶的首选原料之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悠久的古法贡茶制作工艺,赋予了易武茶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品饮感受。数年来,市面上的易武生茶不计其数,但精品易武熟茶却始终是一种稀有的存在。
易武的传说
说起普洱茶,“易武”两个字是绕不开的。在普洱茶的历史上,易武为古六大茶山之一,且被清朝政府列为贡茶。
易武茶的醇厚甘爽、气韵悠长,是普洱生茶中的佼佼者也无怪乎如今都把易武与班章并列作为普洱生茶的两大标志性产区与班章茶区一样,独特的生态、优良的茶树品种、原生态的制作工艺造就了易武茶的独特。
为什么易武茶能在众多产区脱颖而出
易武的地势东面、中部高,南面、西面北面低,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辖区海拔最高处超过 2000米,最低处700米左右,海拔差异大,造成各海拔地带生态环境不同,再加上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区域性气候特性十分明显,带来丰富多样的生态、生物系统。就生态环境而言,整个易武茶区森林覆盖率高,树龄大一点的古茶树基本上都是和原始森林混合生长,人为干预较少,做出来的熟茶纯净度高,而且会呈现出很特别的香气
熟茶传统工艺与 新工艺的区别 和新工艺有哪些进步?
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早在1973年就已经被研发出来了,其实熟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生茶,因为每次发酵需要的原料足够多,投入的资金也更多,对制茶师的经验要求也更高,茶企在生产熟茶时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一选料上:
熟茶起步晚,又因为每一次发酵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以吨来计算,加之制茶师经验尚浅,每次的生产投入很大,却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采用传统工艺开始尝试生产熟茶时选料并不大胆,多为台地茶、荒地茶、生态茶的夏茶与秋茶,极少数的茶企会选用春茶料来进行发酵。
但是,随着熟茶新工艺的出现,熟茶在原料上的选择越来越精细。一些高品质的熟茶开始采用古树茶或春茶发酵,这些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制作出来的熟茶口感会更有层次,品质也更好。
二发酵技术:
发酵是普洱熟茶制作的关键环节。传统发酵时期动不动以吨为单位,来计算所发酵的原料。因为发酵堆体量太大,有可能会导致发酵不均匀,影响熟茶的品质和口感。
近年来,发酵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创新。例如,离地发酵、小堆发酵、竹筐发酵和富氧发酵等方法的尝试,使得茶叶的发酵更加均匀和充分。同时,科技手段如实时监控发酵温度等也被引入到发酵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熟茶的品质和稳定性。
三加工设备:
传统熟茶工艺的加工设备相对有所欠缺,发酵空间无法做到无尘,所以制作出来的熟茶有时候会带有一定的杂味
随着科技的进步,普洱熟茶的加工设备也越来越先进。无尘车间的普及保证了茶叶加工的清洁度,而选用无污染的山泉水或纯净水进行发酵则进一步提高了熟茶的品质。
口感及滋味
菩沉这款易武银奖 原料是2018年的 距离现在已经陈化六年了,从香气上来说,易武熟茶的香气带着木质香与花果香,这样的香气并不张扬,显得有些低沉却馥郁。其次,当茶汤喝到嘴里的时候,呈现出丰富而有力的甜,而且这样的甜度持久并且入喉很深,充满了张力。
在汤感上,易武产区的熟茶有果冻一般的胶质感和木质感,口感柔顺,这让人尤其感觉到茶汤的厚实细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易武产区熟茶的预后上,就像易武生茶的转化路径一样,越存越醇,越存越厚——汤的厚度和黏稠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强,顺滑柔和度也会增强,韵味十足,香与韵在口腔存留度越来越高。或许,得甜独厚,自成一派,这就是属于易武熟茶特有的味道。
易武普洱熟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极佳的陈化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茶的滋味会更加圆润,香气也将更加沉稳。对于普洱茶爱好者而言,储存几年后的易武熟茶,将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总结:
2018年易武普洱熟茶,以其独特的风味、深邃的口感和良好的陈化潜力,在茶界独树一帜。不论是对茶叶的选择,还是对饮用方式的考量,它都体现了普洱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茶的价值只会逐年升高,成为茶友们珍藏和品鉴的佳品。
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大家对2018年易武普洱熟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是作为日常的饮品,还是作为收藏的对象,易武普洱熟茶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会下一秒发生什么,但菩沉时刻准备着为这世界创新自己。静待可以与我们一起进步的人。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10748763_084908308113_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