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化学者说,一千多年前祖先留下茶树给他的子孙享用,一千多年后新的古茶树又从子孙们手中栽种出来,人与自然、人与茶树的和谐互动将一代代延续下去。
和谐 独特景观推陈出新
“进入景迈山前,一定要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对全面系统认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很有帮助。”9月15日,记者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跟随澜沧县博物馆有关研究员,探访运行约1年的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综合展示中心。
茶农前往古茶林采茶
在景迈山,过去、现在、未来,因茶而交融;茶农、茶商、茶客,因茶而聚首;传统与创新,因茶而互相浸润。走进展示中心,茶与一切的关联和渊源会逐渐立体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进入序厅,作为景迈山世居民族的傣族、布朗族信仰图腾的寨心柱和茶魂柱以及一幅傣族传统雕版漏印工艺作品,引人注目。“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概念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千百年来,山上的世居民族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构成了文化景观要素。”行至景迈山生活长廊展区,有关研究员指着橱窗里陈列的传统服饰、宗教祭祀用品、乐器、农具等物件告诉记者,所有展品都来自村民捐赠,他们把对景迈山的爱也倾注到了展示中心的建设里。
从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实景照片互动游戏中,直观了解“人茶相依、万物和谐”的内涵;在视频《一杯茶的诞生》里,体验“自然创造茶树、人类创造茶,每一杯茶都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的精髓……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观众可以即刻置身不同的时空,沉浸式领略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生态、人文魅力以及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文化景观。
中国江北、江南、华南和西南四大茶产区的名茶以及中国茶叶的种类、五大洲茶树引种的历史……在茶叶之路展区,除了展示景迈山的茶,还勾勒出茶叶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线路。“中国茶叶通过茶叶之路被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国独特的茶文化,进而对全球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关研究员说。
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景迈山传统村落内仍保留有数百座干栏式民居建筑。展示中心的三组微缩模型,以不同的生活场景,还原傣族、布朗族演进的历程和景迈山的生活方式。“以糯岗古寨模型为例,选择背山面水、坡度较缓、用地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村寨,在高地建佛寺,在中心设寨心,建筑围绕寨心布局。”有关研究员说。
“来到这里,观众能站在时空的高度先了解景迈山全貌。带着这份了解,在景迈山的一步一景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读懂每一个村寨、每一户人家、每一片古茶林、每一盏清茶后面的故事。”下山后,一名四川游客感触颇深。
据介绍,景迈山古茶林遗产综合展示中心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投入资金约5000万元,于2022年1月完成布展,同年8月正式运行。该中心全面系统展示了遗产地概况、遗产研究与保护经验成果,是立体化阐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综合性展陈和体验空间。
呵护 美好家园共同构筑
“比我们懂茶的人很多,但没有人比我们更懂景迈山。”在一名傣族姑娘看来,景迈山是家园、茶树就像家人。
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
村民们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日常的生活方式,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遗产项目攒够了先天条件。
按世界遗产中心要求,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需要具备三要素: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
在遗产核心区糯岗村民小组,站在村头高处,“三要素”尽收眼底:脚下是村落,对面山上,一棵棵古茶树生机盎然。分隔防护林漫出视野的尽头,守护着村落,也守护着古茶林。
为了保护好“三要素”的完整性,当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房屋均为传统建筑,为全木质结构,修缮工作除了要求结构、外观不变,修旧如旧;还要做到既尊重传统民俗,又不破坏生态。”澜沧县博物馆有关研究员介绍,当地主要世居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火塘文化,这一要素也在民居修缮中保留了下来。村民家家户户轮流值班、鸣锣喊寨,提醒村民注意防火安全。
传统古村落保护,消防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结合景迈山申遗工作,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制定巩固拓展“消防守护景迈山”计划,抽调骨干力量成立“消防守护服务队”长期前置驻守,深入景迈山遗产核心区在内的15个村寨“敲门入户”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宣传工作、保养设施工作。
“除了每家配备统一水缸、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我们24小时都在巡视村落,时刻关注用火情况,指导村民用火。此外,我们还创新开展工作,以自救、互救为目的,村民10户为一组,组建166个‘同心互助’联动组;开展消防安全‘明白人’培训,实现邻里守望、户户联防。”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介绍,在消防知识培训中,考虑到部分居民不通汉语,支队还招录了一名当地村民作为专职消防队员,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双语”培训,确保消防知识村民听得懂、学得会、善运用。
如今,村子古风依旧,消防、饮水、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古茶树立法保护也在同步进行,聚焦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管理,修订了《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聚焦古茶树保护管理,相继出台《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正在制定《景迈山古茶林及古茶树管护技术规定》;聚焦村落民居保护管理,颁布《景迈山遗产地建设活动导则》《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试行)》等。此外,部分村寨还根据各自的民族特点,制定了村规民约。严防严控一切有损景迈山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的行为发生,确保“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结构得以延续。
艰辛付出后,此刻的景迈山,山未变,茶树更绿,古村更醉人。
来源:云南日报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