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远古走到现在,见证了唐的强盛,宋的风雅,元的辽阔,清的没落。朝代更迭没有削弱人们对它的喜爱;时光流逝,没有影响它的生殖繁衍;它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页。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茶叶品种繁多,但历经数千年人们的遴选,著名者寥寥,普洱位列其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个江浙人,其实一开始我是喝不惯普洱的。总觉得它状似枯草烂叶,入渴苦涩,远不如浙江的龙井、白茶外形规整秀气,入口清香;但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对专业知识、新颖事物的了解变得更容易,浏览了几个普洱相关的视频后,我觉得对普洱存在误解。版纳之行让我有了一探究竟的机会。
从香格里拉到西双版纳没有直达高铁,且距离较远,所以我们只能返回丽江,坐飞机去西双版纳。这种费时又费力的做法,让小朋友抱怨不已,怪我事前规划不周。从丽江到西双版纳虽然只有一个小时的航程,但夏季多雷雨,加之云南海拔高,天气多变,所以这1小时飞得惊心动魄,堪比大片。
到达版纳又是一个深夜,略感闷热,远不如大理、丽江那么凉爽了。到了宾馆,和前台聊天才知,夏季不是版纳的旅游旺季,它的旺季在冬天,北方人喜欢过来越冬。但对于我这种想了解普洱的人来说,夏季是最好的季节,不管是对茶叶或茶树都是这样:茶叶春季采摘,经过揉制,晾晒,存放,到了夏天,刚好可以初品它的风味,而茶树经过采摘,也需要休养生息,到得夏天才能恢复它的繁茂。
第二天,小朋友去了他心心念念的野象谷和植物园,而我正好闲下来,可以寻茶访友。宾馆老板推荐了一个茶厂和一个山寨。看天气预报,当天有阵雨,没敢上山,故跑到茶厂喝茶,听老板侃大山。老板健谈,一壶茶,一个山头,一个典故,该茶的生长环境,口感韵味,汤色特点娓娓道来。那时方知,我从网上学的一点知识实是皮毛,根本没有入门。云南辽阔,山地结构,气候温润,海拔高,日照充足,是动植物的乐园,普洱繁盛于此,适得其所。
云南多山,每个山少则方圆几公里,多则方圆几十公里,和人世间现象(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一样,这么大的跨度,海拔不同,水土环境不同,周围植被以及茶林的年龄都不尽相同,故产出的普洱茶口感风味大相径庭。有的入口较苦(云南这边称之为霸气)但回甘较快,回甘中带有花香,比如老班章;有的入口甘润,苦味较小,回干较慢,比如薄荷塘;还有花香蜜香混合的,比如曼松;还有自带冰糖韵的,比如冰岛……山区人质朴,产自哪儿,就用该地名冠名,久而久之,这些茶名就叫开了,成了当地普洱茶的专有名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着茶厂老板给我普及的知识,第二天我走进山寨——班章古寨。古寨,其实不古,大多数村民都已搬到山下哈尼族聚居地了,少量的老房子,被主人加固后成为观光景点和体验山地生活的民宿。房子几乎都是木质结构和湘西吊脚楼类似,周围植被丰茂,或树,或花,或多肉,小草青苔更是随处可见。山中常有薄雾,朦朦胧胧中看那房、那树、那花、那人就是中国画的意境了。
再看那茶树,三三两两,大大小小,植根于周围。远不是浙江茶山上规规整整,田垄分明的景象。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参天大树周围用木栅栏围着,上面挂一木牌:国家保护植物,树齢多少年。这样的树在这边不少,当地人见怪不怪,告诉我,标记树龄一方面为了保护古树;另一方面是对茶叶品质的保证。像这么一棵上千年的古树一年采茶量不过四五公斤,所以一菜难求,卖得很贵,一公斤几万理所当然。 “口感会有不同吗?”这个问题我脱口而出,因为我太好奇了,一样的品种仅是因为树龄大小口感就不一样了,这有点太不可思议。“口感当然会不同啊。”老板引我入民宿,分别泡了一壶小树茶,一壶大树茶,一壶古树茶,依次品尝。先观茶汤,明显树龄越老,汤色越厚重;再品茶水,树龄越老,苦味越小,回甘越快,层次也越丰富。抿一口古树茶,微苦之后,诸般味道纷至沓来,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果香,花香…萦绕齿间,久久不散。正如老板所讲,好茶喝到最后是口齿生津,颈脖冒汗,浑身舒泰,如腋下生风,似可翱翔于天地。所以,当地人有个头痛脑热感冒咳嗽的,他们把普洱茶当成药,喝个半天的茶,直至颈脖冒汗,身体上的不适基本就消失了。也许这正是李时珍把茶录入《本草纲目》的原因吧!
来源: 蒲石雅韵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