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是中国历代各地方政府进贡给皇室的产品,历经了千年发展,不少曾经的贡茶产区依然茶事繁荣。
云南易武安乐,始于1825年的普洱传奇易武“安乐号”其制茶始祖为李氏第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道光四年(1825)。清嘉庆年间,在思茅一带做生意的石屏商人李祖培,眼看着易武茶山兴旺起来,他审时度势,毅然举家搬迁,到易武做茶。当时易武,是滇南茶叶集散的重镇,茶商云集,店铺林立。“山山有茶树,处处有人家”,四周茶山各有其主,新来的外乡人难以插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精明的李祖培果断地后撤八里,买下一片山林,携儿带女,安营扎寨,白手起家,起早贪黑地垦荒改土,选六大茶山的良种茶树进行栽培。他将此地取名为“易比”,誓与易武一比高低!石屏人尊师重教,崇尚儒学,李祖培创业再苦,也要教子读书。幼子李开基(李肇业 ,民间称之为李大老爷)天资过人、好学上进,知书达礼,渐显大器。
几年后,易比种下的茶树已生根拨节、枝繁叶茂,李开基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儒雅后生。咸丰年间,李开基参加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拨为贡士。次年,畴躇满志的他,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
命运似乎要捉弄和考验这个初出茅芦的年青人。无量山、哀劳山,重峦叠嶂,设置了一道道险峻的屏障,李开基历尽艰辛,最终精疲力竭,中途病倒,不得不抱撼而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开基因病没进京城,但他的事却传到了京城。求贤如渴的咸丰皇帝得知后,动了侧隐之心,特授李开基为例贡进士,并敕授为修职佐郎(监督当地官员执政行为的次七品官吏)。
李开基因祸得福,苦尽甘来,声名大振。光绪年间正值中国茶叶大发展时期,易武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加工、出口基地,各类茶庄应运而生。为适应市场发展,李开基决定建立自己的茶庄,他举香过顶,祈求上苍,保佑家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遂寇名茶庄:安乐号。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易武值得记念的年份。这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它使李开基传奇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它使易武的商贾茶农人心振奋;它有力地促进了易武乃至六大茶山生产的发展,在易武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年,云南布政史捷勇巴图奉旨进京。李开基虽位卑官微,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在安乐号茶庄精心监制了一批茶,恳请布政史贡献皇上,以谢皇恩。这批饱含真情的珍茗,由马帮托运,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辗转数月,终于从万里迢迢的边关山寨,进入了京城宝殿。普洱茶的芬芳在皇宫里萦绕,甘醇的茶汤沁人心脾,光绪皇帝品着易武茶,心旷神怡,龙颜大悦,当得知此茶来历后,不禁被李开基忠君爱国的品行所感动,遂命捷勇巴图替他题写“瑞贡天朝”四字赐给李开基,以示褒奖。李开基获得光绪皇帝的赐字后,山呼万岁!用易比优质木材“水柏木”刻匾高悬于安乐号茶庄。李开基谢世后,由其子李炳荣执掌家业。他不幸英年早逝,遗下一岁半的儿子李定伟,无力操持茶业,家道从此衰败。当李定伟20岁时,抗战暴发,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安乐号茶庄最终歇业。祖业的衰败似一把尖刀,一直扎在年逾八旬的李定伟心上。多少年来,他幻想着,期盼能恢复祖业,重振家声。没想到快九十岁,才等到这一天。大概是为了纪念安乐号与同庆号联手合作共创辉煌的情缘吧,2004年李定伟先生成立了易武同庆茶厂,并以“李开基”、“安乐号”为产品商标注册开业。易武同庆茶厂坚持用易武百年以上古茶园的春叶为原料,按祖传秘技,精心开发制作出“易武安乐”、“光绪古风”等一批优质珍茗。盛易祥。
产品外形靓丽,条索肥壮,表里一致,汤色明亮清纯,香气高远,口味醇厚,气韵充足,正符合邓世海先生极力推崇的真美普洱的要素:“云南大山樟林,大叶乔木晒青,古法生茶干仓,后发酵老气韵。”尽管产量不多,却深得海内外收藏家宠爱,产品供不应求。光绪二十五年(1899),肇业逝世,享年八十三岁。开基(肇业)开了一代旺族之先河,创了安乐茶号之辉煌,终不负“安乐”开基、村民先爷之赞喻。
一代人杰李开基仙逝后,药店由其长子绵荣经营,茶庄由次子炳荣继承。
李炳荣光绪三年(1877)生于易比,一九二五年去世,其独子李定伟不足三岁。
从鸿宗开创到肇业辉煌,安乐茶庄从种茶到获“瑞贡天朝”盛誉,历经近百年。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