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从96紫大益、97水蓝印、01简体云说开,聊聊老茶暗记的真相
2023年04月18日

从96紫大益、97水蓝印、01简体云说开,聊聊老茶暗记的真相

 普洱茶堪称千山千韵的艺术,不同年代、各具特点的茶品向来难分高下,难以决出第一。然而,若要从中挑选一款最具代表性、品质最为均衡且最契合中庸之道的茶品,那非 7542 莫属。
在行业历史上,7542 产量庞大、品饮总量极高、市场交易频次居首、拼配技艺成熟、收藏价值有保障,公认生茶标杆,最佳工艺标准…… 从没有一款茶品能在如此众多领域独占鳌头,成为衡量海量茶品的标杆。
这个拥有近半个世纪连续生产史的庞大家族中,有 73 青、88 青等品质卓越却高高在上的优秀前辈,也有 “白布条”“蓝宝石” 等初露锋芒但仍需转化的后起之秀。
这篇文章,陆离就来为茶友们介绍 7542 家族中承上启下、意义深远的两款茶品:96 紫大益、97 水蓝印。
大益商标的诞生与运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多为出口的云南普洱茶品种有限,品牌选择少,基本都使用中茶公司授权的 “中茶牌” 商标,即为人熟知的 “八中茶”。
1984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及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文件规定 “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基本放开了茶叶生产的自主经营权。
此后,普洱茶生产迅速扩大,生产厂家增多,中国茶业总公司开始要求收取中茶商标使用费,各家茶厂纷纷注册并使用自有商标,如省茶司的高端子品牌 “吉幸” 牌、临沧茶厂的 “银毫” 牌沱茶、南涧茶厂的 “土林” 牌沱茶等。
当时勐海茶厂和凤庆茶厂虽可不交商标使用费,但副厂长卢国龄提出:“今天不交,明天要交怎么办?应提前做好准备。” 于是,勐海茶厂的领导班子以大叶种茶原料为切入点,从 “大叶” 的谐音中选定了 “大益” 这个名字,同时表达了 “喝茶有益,茶有大益” 的健康主题。
1989 年 6 月 10 日,“大益” 图案通过商标注册,被勐海茶厂正式启用。不过,最初几年,大益主要用于红碎茶、绿茶、青茶等其他茶类的出口商标。直到 1996 年,勐海茶厂才开始生产标有 “大益” 品牌的 7542 青饼,因其外包装色调为紫色,近似玫瑰色,故被市场称为 “96 紫大益” 或 “96 玫瑰大益”。
96紫大益的品质与特征
历经 20 余年的仓储转化和市场检验,96 紫大益已然成为市场公认的稀缺高货。其饼形端正,撒面美观,骨架坚实。茶汤红浓透亮,樟香显现,入口饱满,中段花果香明显,蜜韵呈现,汤感厚重,花果香浓郁,是有一定年份的 7542 才能呈现的口感,体感极为舒适。白水清先生曾盛赞其 “香气纯正,水茶厚重,入口顺滑,汤水穿透力强”。
此外,品鉴过众多号级茶和印级茶的文化大家余秋雨,也对 96 紫大益给予极高评价:“汤色桔红,有野樟香味道,无杂味,有淳朴感,保留了烟熏土特色,是大益的新起点。” 足见其优秀品质。
随着 96 紫大益价格上涨和交易增多,通过观察其棉纸印刷等诸多细节,市场总结出一些便于辨认、验证真假的特征点。第一处是绵纸下方和内票上的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 1996 年勐海茶厂改制为公司时留下的时代印记。
第二处特征点在绵纸最下方的那串拼音里,“shuang”(双)印成了 “shuan”,缺了一个 “g” 字;此外,绵纸上方还有一处更为隐晦的暗记,即 “云南七子饼茶” 中的 “南” 字略带缺口,俗称 “断南”。
不同批次中,这处缺口形状略有差异,分为 “三角断” 和 “半圆断” 两个版本,“三角断” 的价格会略高于 “半圆断”。
97水蓝印的用料之谜
紧随着 96 紫大益的脚步,勐海茶厂于 1997 年生产了一批 7542 青饼。由于其茶纸上原本的八中绿 “茶” 字随时间逐渐褪色失真,呈现出淡淡的水蓝色,且口感上有一定印级茶特征,被市场称为 “97 水蓝印”。
如果说 96 紫大益最大的光环是 “首款大益普洱茶”,那么 97 水蓝印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传闻中的 “首次选用部分古树毛茶参与拼配”。要解答这一问题,需先了解当年的制茶历史。
一直以来,行业里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在计划经济时期,几大国营茶厂都存在 “细嫩台地茶做滇红滇绿,粗老大树料做晒青毛茶” 的做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茶叶界掀起向浙江、江苏等产茶区学习与效仿的热潮,如茶树的苗种培育和人工栽培、针对乔木大茶树的矮化实验等,台地茶概念开始出现。尤其在 1986 年,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后,云南省购入并种植了约 100 万亩台地茶。各地逐渐形成所谓的 “现代茶园”,数年后投入生产使用的高等级细嫩台地茶料,被大量用于出口滇红、滇绿等茶叶品类。
而布朗、勐库、景迈等著名普洱茶产区,当年多为交通闭塞的偏远山区,种植收料不便,主要以大树料为主,且需茶农自己制作晒青毛茶。由于大树料芽头大、嫩芽长,加上手工制作的原因,这些茶在交由供销社时大多评不上级别,长期以来的价格都十分低廉。
邹炳良先生曾解释过这个问题:“凡是大树茶、高山茶,都是做饼茶,这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勐海地区,凡是有台地茶,(至少)要 72 年以后才有台地茶呢,以前没有,都不发展这个台地茶。交通方便的地方,都设立初制所,做红茶;要牛驼、马驼、人背的地方,都是由老百姓做晒青毛茶,这些都是高寒山区,都是些古茶树,所以那个时候做饼茶,全部都是大树茶……”
直到 90 年代中后期,自由市场的出现使得港台茶商可以上山做茶,市场上才开始有了追求大树茶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是台湾茶人在研究易武号级茶粗老用料时发现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经验丰富的香港茶商在定制茶品时强调的 “厚”。
所谓 “厚”,即内质丰富。毕竟传统港仓本就追求快速陈化,茶质不够 “厚” 的普洱茶,很容易在存放过程中陈化到位,失去上升空间。后来香港茶人慢慢发现带有烟味的茶往往更 “厚”,而这种茶大多是茶农采的古树茶,并使用做饭用的铁锅杀青,在制作过程中难免吸入烟味。顺带一提,这也是烟香茶兴起的原因之一,只是如今大多本末倒置,为了烟香而去人为加烟。
随着香港茶商的到来,内质厚的古树料观念逐渐普及开来。很多大茶厂也对这些 “农民茶” 改变了看法,再加上当时又有补贴茶农的政策,于是勐海茶厂在 1997 年制作 7542 时,便尝试选用部分茶农初制的古树毛茶参与茶叶拼配,在选料上做出了重大调整。
97水蓝印的口感与特点
这批 7542 的骨架以粗壮古树茶菁为主,同时为了均衡口感,还拼入了很多高等级嫩叶与芽头,在当年算是用料非常独特的一款茶,带有一定实验性质。没想到却因顺应市场喜好迅速被茶商发掘,大货基本都流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