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延伸:“白菜孔雀” 传:何氏兄弟起家史,大益班章兴衰录
白菜系列主要辨识点
绵纸方面,早期七子饼茶绵纸多为 “手工纸”,需要沤浸蒸煮、打浆、抄纸、捞浆、压榨、晾干等诸多工序。特征点是纸质柔薄,纸面上分布着诸多 “打浆” 未捣细的木质纤维。优势是透气性好,无化工添加剂。缺点是生产效率低下,产量少。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工艺进步,出现了用机器代替手工捶捣纸浆的 “半手工纸”。因此当年普洱茶所用绵纸中存在 “手工纸” 和 “半手工纸” 混用的情况。90 年代又出现了效率更高的 “纯机制绵纸”,并于 1997 年左右全面取代了其他绵纸。而 97 水蓝印的特薄绵纸,可能正是最后一批手工纸。
最后,再补充一些省茶司定制茶的真实情况。以前生产正规出口的饼茶、沱茶,外包装上都是统一用 “八中茶” 的商标,内包装或者内飞上会标注生产茶厂名称。7542、7572、8582、8592 之类的饼茶,则是在内飞纸上印有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茶厂出品” 字样,非常规范。
1996 年以后,茶叶公司开始内部改制,实行部门承包经营责任制。很多部门开始自己找其他途径生产茶产品,做出来的茶叶包装内飞或包纸上不能印茶厂名称,就印 “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更简单的就只印上 “八中茶” 商标,用 “八中茶” 的外包棉纸包上。
另一方面,1996 年以后,原生产出口普洱茶的几大国营茶厂订单锐减,只能自谋生路,接受各路茶商的订单。当时新的秩序尚未确立,旧的秩序也未消亡。除了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不过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茶品的包装方式也比较朴素,大多是在传统的七子饼版面上做文章。
最传统的如海湾茶厂,建厂后为自己起的茶厂代号为8,早期茶品大多延续了七子饼时期的配方与唛号。
其他茶厂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换个颜色的(各种蓝印、黄印、红印),有改几个文字的,有画个图案的,有加根丝带的(各种红丝带、金丝带),有复古版面的(打号级茶名号,走印级茶风格)等等等等。
像 99 易昌号这种采用篆体特色版面的,在当时已经是非常 “时髦” 的存在了,也被很多小厂争相模仿过。
颜色各异的大益茶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包装思路简单的茶品不是好茶,正相反,其中一些茶的品质还有可能高于大厂常规产品,尤其是一些资深茶商的定制品,留到现在已经成为中期茶中的明星茶品,而且还有大量尚未被市场发掘,处于价格洼地的优质茶品。
模仿印级茶版面的2000年红印红丝带沱,定制茶精品,有货分享
强调用料的2001年红丝带乔木老树,有货分享
历史无需掩盖,真理越辩越明,这才是隐藏在老茶绵纸江湖下,最真实的普洱茶包装印刷的实际情况。
来源:陆离茶寮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