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轻发酵,许多人联想到半生不熟。其实是发七成左右,留下三成空间来仓储转化。熟茶发七成,是大厂过去的传统,老前辈是不是有“三七开”之说?
熟茶发酵史的四个断代:四个断代:1975—1995轻发酵7成。1996—2005发酵由轻转重,7成逐渐转到8成左右的“适度发酵”。2006到2016,重发酵9成左右,重发酵与适度发酵占统治地位。2017年起,新一代轻发酵与适度发酵成为2.0时代之主流。其演变轨迹为,发酵由轻到适度再到重,再回归轻发酵与适度发酵。也就是熟茶产业与发酵技术,呈现否定之否定后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进程。
从发酵程度来看,存在轻发酵、适度发酵与重发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度发酵”跟重发酵不一样,重发酵程度9成以上,发得太死,缺乏活性物质,品饮与健康价值不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适度发酵是发8成左右,保留一定的活性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大,放个三四年就有非常高的品饮价值。轻发酵是发酵7成左右,保留的活性物质多,用十年的仓储来慢养,可养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品饮与健康价值极高。
普洱茶熟茶的发酵度是多少?“发酵度”被频繁讨论,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轻发酵”熟茶越来越多,逐渐热门。“轻发酵”熟茶得以崭露头角,是因为普洱茶是强调越陈越香的茶,具有囤货及品饮价值。“轻发酵”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茶的好戏还在后头,将来还会慢慢展现。普洱茶熟茶的轻发酵的潜质!轻发酵在渥堆过程中,更大程度保留内含物质,能够支撑茶叶的后发酵,汤质保留原有的茶质底蕴,有苦有涩有回甘生津,还有微微果酸感,滋味丰富,耐人寻味,正因为有这些,才大胆的采用山头古树进行发酵!当然发酵程度不会直接出现在包装上供消费者直接识别,我们只有通过品饮经验对其进行判断!
如何辨别是轻发酵还是重发酵?叶底是最直接的辨别方式——发酵程度越重叶底越趋向暗黑色。轻发酵的茶叶底:柔软不糜烂,用手轻轻一揉可以成丸。重发酵的叶底:一般比较硬,有扎手的感觉,严重的已经碳化。从品饮口感来看——轻发酵,汤质保留原有的茶质,有苦有涩有回甘生津。重发酵的,多数是只有甜味,水薄,茶味很淡。从茶汤色泽来看——轻发酵,新茶汤色红浓明亮,质厚味酽;重发酵的新熟茶,红浓偏暗。发酵程度越重叶底色泽越趋向黑色,汤色色泽红浓偏黑,轻发酵的色泽褐红油润。
轻发酵茶叶还具有活性和生命力!随着时间的增加,茶汤上的变化呈现不同。重发酵——由深变浅再更浅;轻发酵——由浅变深再变浅滋味上轻发酵的茶更有活性,能感受到回甘喉韵等。发酵重的新熟茶虽然甜滑好,滋味显得单一没有变化,耐泡度也相对弱得多,对于存放就更没什么空间可言了。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轻发酵的熟茶工艺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轻发酵!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高档原料程控精细化轻发酵+专业自然仓慢养十年,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