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感——即喝茶汤人体得到的体感。体感按大多数人基本能感受到的身体部位:口腔、喉咙、胃,其它少部分人感受的部位(如上头部、背部、手心、心胸部)。
今天,主要探讨下茶汤在口腔部位的滋味感受,也就是普洱茶口感。
一杯茶汤,你不喝它的时候,也能有一些感受,如视觉上的看汤体的颜色、浓度、纯净度等。
而你喝了这杯茶汤之后,又会形成人体的体感,滋味和感受,是对这个茶汤不同的描述。
比如我们口腔味觉上总结出来大家熟知的五味:酸、甜、苦、咸、鲜。鲜常伴有某些嗅觉(鼻咽喉部)上的气味。是需要通过呼吸感受。
而我们常说的茶叶的滋味,是我们总结归纳出来的喝茶时感觉的描述。常见的有:苦、涩、甜、酸等。
而感受如:生津、回甘、喉韵、汤体。感受和滋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感受到的时间区别。比如喉韵这个感受是喝茶汤到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才会有。并不是茶汤一下肚就会有喉韵。而生津和回甘则不同茶叶的呈现时间快慢不一样。呈现时间短的会一下子就过掉没有了。
所以要细致感受一杯茶汤的完全感受。则需要分几个阶段记住它们带来的感受,并表达描述出来。这些表达描述以重点特征为主,并不是细致的全部表达描述。
第一段:入口滋味感受
这一段的口感,是你喝这杯茶的初次印象,泡法正常情况下,你基本上能喝到茶汤滋味和汤体,汤体既茶汤在口腔的薄厚、寡满、轻重、水路(喉咙)、杂纯、平和、刺激等。
刺激、收敛、涩这三个字词是近义词,口腔刺激和两颊收敛,舌头涩得发麻(舌头上敷着一层东西)是不同的。不过新手没必要去细致入微的区分这些。
第二段:稳定正味感受
稳定正味感受,一泡喝一杯的情况下,通常是第二杯茶到第八杯茶的阶段,没这个耐泡度的茶则提前。这时候的感受注重是并不是滋味,而是多泡茶饮后积累起来的综合感受。如果每泡茶都是带水味的茶,那根本就不是茶的正味。也就行不成积累,除了泡法还跟投茶量有关。
第三段:尾水感受
尾水,既茶汤泡到出水味,这个水味跟一开始的醒茶之后泡法带的出水味不一样。尾水因为茶叶经过多次浸泡,能溢出的物质已经不多。尾水大概就两种情况:要么不甜,不甜是因为茶叶内质少。要么甜,甜是因为茶叶内质多。甜的同时又不仅只会甜,有的会附带涩或者苦,只不过很微弱。这和开始茶汤入口的滋味感受有关联。入口是从不接触到接触状况,尾水是接触之后的强到弱状况。
第四段:余味感受
余味感受是尾水之后停止品饮之后的感受,期间不要吃其它东西,感受喝茶之后带来的身体感受。在口腔部位,常见的描述有口齿留香、甘韵持久、舌底鸣泉等词语。体验这些感受很容易没啥技巧,只要茶好。
当然,以前这些只是重点的口腔滋味感受,其它的还有很多,毕竟每个人的滋味感受和描述表达,是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生成。
比如中药味的辛,比如着重强调涩的叮,比如说明茶受潮坏了的呛、馊、潮、灰味,以及沥、砂、滑、嗝、顺、爽、麻、炁等等。还有些感受是描述不出来的。
茶汤感在口腔中的主要滋味感受,如果你喝懂了,那么你也就懂茶了。至于茶的价格、品牌、工艺、年份、故事传说等等这些作为品宣推广或者外在识别辨别之用的东西。只在你购买茶之前有决策辅助的作用。不必花太多时间精力在这上面。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