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茶叶介绍 > 销往藏区的川滇茶叶为何使用“宝焰牌”?(4)
2023年04月18日

销往藏区的川滇茶叶为何使用“宝焰牌”?(4)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存的符号,“火焰图”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好奇与追溯,但历史不能重写,也不能再现,我们只能通过细微的历史碎片尝试接近它的真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活动来感受这种文化纽带的存在。2006年6月,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了“情满宝焰沱茶进藏”大型企业文化活动,沿滇藏茶马古道,经拉萨抵达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随后举行了有600多名僧侣参加的“宝焰牌”紧茶的开光仪式,并向藏族群众赠送了沱茶和牛心茶。[11](P140)近年来,也有多起“宝焰牌”牛心茶的拍卖现象,譬如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的2016年秋季拍卖会的拍品中就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关茶厂班禅紧茶(生、熟各一沱)”。

第三,传播了一种民间微观文化的价值理念,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下关茶厂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那里既生产茶叶,也消费茶叶,“大理三道茶”声名远播。雅安同样如此,作为西藏茶叶的主要供给地以及藏茶供给的中心区域之一,那里的藏茶生产与茶叶消费都格外引人注目。阿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被称为“西藏的西藏”,茶叶是那里生活的重要支撑。在三地,人们经历着相似的茶叶消费,分享着相似的茶叶产品,而在对茶叶标识的塑造上,不同的生活、文化得以互构并融入一个小小的图案之中,在这一同构出的“火焰图”中,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概念,亦无明显的他者与自我的严格区分。


结  语

对三地四图的讨论表明,辩证看待人的能动性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因为具体的行动者总是处在社会结构之下的,或者说,“火焰图”发生于结构的二重性之下,社会结构的影响并不外在于茶叶标识图案生成的具体实践之外,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茶叶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关于茶叶标识图案的生活与文化的互构之中。二者有复杂的、紧密的内部关联性,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共同完成了历史的进程。我们反思茶文化的研究、茶产业的发展,应高度关注人民的实践进程、福祉实现与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宏观结构的内在有机联系,将其割裂对待的做法将进入岐途。

对“火焰图”的生成机制以及功能的讨论表明,存在于民间的微观文化现象甚至是文化碎片,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结构意义,它们本来就应该被学术研究和进一步的实践规划所关注。一个小的文化体可以参与形成一种关系型的社会过程,并通过它的发生机制、功能发挥实现对社会的整合。笔者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柯罗牌”茶叶标识上的图案与民国时期“西康省茶叶公司”的标识图案相同,也是一种共享图案。这至少表明,“火焰图”的共享并非个案,因此其发生机制与功能发挥并不是一种基于个案的发挥。因此可以说,本文的这一微观视角研究可以为多民族的团结繁荣、为多元一体格局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本文的另外一个启发是,对关系型社会研究的关注不应被忽视。布迪厄深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表述的影响,他强调方法论上的关系主义,其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惯习”和“场域”就是关系研究方法很好的例证。[14](P16-17)布迪厄以关系的方式来审视社会的方法值得重视,本文的分析也表明了这种关系研究的价值性。若仅仅局限于“火焰图”本身及由其构成的茶叶标识或者它们所对应的茶叶实体,那么其背后的机制、功能将可能被忽视。当然,对实体的关注是一种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关系研究而走进历史的虚无主义。注释:①由于年代久远,标识破损严重,尤其字迹不清,所以开始时笔者并未能发现下方的“茶号”二字,即以“康定”进行分析,这体现于另一篇关于该老屋茶文化遗存的分析的文章中。整体上,该问题并不影响笔者在文章中对“康定”影响力的分析;不过,“茶号”标识上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当时茶叶的影响。②当时派出的代表是格桑泽仁,商定出资规模:各出资15万元,组建茶厂。③因当时商标的更换,所以此宝焰牌紧茶可能为前期存货,而不是当年生产;或当年生产,使用商标为中茶牌;或者宝焰牌并未停用。从其他相关材料分析,当时宝焰牌并未消失。④这表明宝焰牌当并未停用,而中茶牌商标也并未统一替代宝焰牌商标使用。⑤结合1955年把心脏形紧茶改为砖形,表明当时的尝试并不太成功。⑥由于雅安茶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产,所以不得不以下关茶厂之茶补给西藏需求,但因茶叶存在差异,群众仍按雅安茶叶煮泡方法饮用,茶与水的比例不当,当技术人员调查后,将茶水比例由1:60调整至1:120—1:150后,问题消失。

参考文献:[1]赵国栋.社会史视域“茶谱系学”导言[J].农业考古,2016(5).[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纲要[J].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等.藏族传统文化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4]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M].成都:巴蜀书社,1989.[5]李亦人.西康综览[M].正中书局,1941.[6]四川省雅安市志编纂委员会.雅安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云南省下关茶厂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下关茶厂志1941-1998[M].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8]邓时海,耿建兴.普洱茶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9]魏谋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1938—199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0]赵国栋.西藏茶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1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百年沱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12]赵国栋.茶谱系学:走进西藏茶叶消费空间的秘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13]赵国栋,李许桂,石确次仁.茶叶传入西藏相关问题研究[M].西藏研究,2017(4).[1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声明: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原题名为《共享与互构:藏、川、滇区域内的关系型整合机制——基于对一种茶叶标识图案的分析》,载《农业考古》2021年第2期,现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转发。作者其他文章链接:历史〡印度野生茶树的发现及茶树原产地之争;历史〡西藏饮茶种茶史略及印茶侵藏之再思考;历史〡“饮茶皇后”凯瑟琳与“茶叶大盗”;历史〡喝茶到底好不好?英国人争论了200年(上);历史〡喝茶到底好不好?英国人争论了200年(下)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