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茶友在选购茶品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发现许多2000年至2005年左右的中老期茶叶,往往会在包装上标明原料类型,比如乔木大树料、千年乔木型古树茶、野生茶、老树茶等。这样的茶叶算早期古树茶吗?”
今天,沈沐就从这个问题入手,给大家讲讲早期古树茶的演变和发展。
从“老树”“野生茶”到“乔木大树”“千年古树”,再到今天的“高杆”“茶王树”……这些名称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古树茶的称谓。随着茶叶行业的发展和对茶的认识不断深入,许多名称也逐渐被取代,比如“老树”一词就没有“古树”精准,“千年古树”也带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说到最早在茶饼上标注“古树茶”类似字样,1997年,何仕华先生推出的“澜沧景迈千年古茶”系列是业内公认的先锋,这个系列至今只求质量,不求数量,成为景迈茶的标杆。
2002年何仕华千年古树景迈茶
进入新世纪,陆续有茶企开始推出带有“古树茶”或“古树”字样的普洱生茶,比如1999年海湾茶厂的“云南古茶树饼茶”和2002年六大茶山的野生茶、乔木茶等系列。
2003年六大茶山班章野生茶
在普洱茶行业,“野生茶”通常指茶树原料来源于原始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茶树,不依赖人工施肥,生长环境和树龄都较为理想。不过在植物学领域,野生茶指的是未经驯化、有毒性的茶树,与我们熟知的古树茶是不同的概念。这类茶树必须先演化为“过渡型茶树”,再通过漫长的驯化期成为人工栽培型茶树,这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古树茶。
布朗族和哈尼族等茶山先民们早就掌握了将“野茶”驯化成“家茶”的方法。相传这一驯化方法由茶祖帕哎冷在芒景汪弄翁发(意为“大布朗中心”)发明。他们会将野茶枝干全部砍断,三年内反复火烧,烧尽的草木灰作为灰肥施在根部,茶树发芽后就算完成初步驯化。依靠这种古老方法,勤劳的茶山人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形成今天茶山上的广袤古茶园,也造就了如今茶农们赖以生存的茶树资源。
如今茶友们都熟悉普洱茶中的台地、乔木、小树、大树、古树等用料分类,但“古树”之名如何界定树龄,曾经颇有争议:有说100年,也有50年的说法,有的认为300年以上的才算古树,而100到300年的只能称“大树”。
沈沐认为,应当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这一问题。云南的茶树种植史上,除了茶山先民连续种植的古茶园,现存大部分古树茶的种植,还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移民政策。明朝洪武年间,明将蓝玉、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后,推行移民政策,汉人带着茶叶种植技术进入云南各大茶山;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行移民,促成古六大茶山、贡茶和茶马古道的繁盛。
然而清朝末期战乱频繁,云南茶区凋零,贡茶史中断,茶树种植逐步停滞。直到新中国成立,云南茶业才逐渐恢复。两次种茶的间隔将近百年,以百年为“古树”认定依据也符合历史。2011年,西双版纳州正式发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将百年树龄定为古树茶的标准,百年古树也因此成为业界主流看法。
而在行业刚起步时,很多茶人尽管没有打出“古树茶”的旗号,但已隐隐觉得大树料口感优于小树茶,因此有不少“无名”古树茶,如“96真淳雅”就是代表之一。
1993年,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的茶人,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前往易武探访普洱茶起源,期间得到了当地易武贡茶老乡长张毅的指点,找到了古茶园遗址和曾做茶的李官寿老技师。这次探访中,张毅、吕礼臻决心用古法恢复“易武正山普洱圆茶”的制作工艺。
1995年,吕礼臻前往易武,委托张毅采用古法制作普洱茶。幸运的是,他们请来了曾在宋聘号做茶的李官寿老师傅指导,按古法手工揉捻、石磨压饼、大黄竹包装,1996年张毅制作出相对标准的普洱茶,命名为“真淳雅号”,即后来的“96真淳雅”。
96真淳雅
尽管96真淳雅是首次尝试,制茶技艺还不熟练,但其茶料来自真正的易武古树,品质和市场价值都非常突出,也让市场开始认识到古树茶的独特价值。
来源: 沈沐品茶 普洱茶社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5368897981
2023年04月18日